孩子在同龄人圈子是否受欢迎,是家长们关心的一个问题。孩子能被接纳、受欢迎、具有团结并影响小伙伴的领导力,除了性格因素之外,孩子的自我形象与交际技巧也很重要。“教孩子与小伙伴相处”与“教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并不冲突。与同龄人交往,应是孩子自我发现、自我体认,了解与他人的界限以及自身需求的过程。家长应悄悄观察、暗暗思索,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切不可越俎代庖、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交际技巧从“学话”开始 (甄女士,35岁,全职妈妈) 我家小宝1岁时还不太会说话,但大人讲话时他会有选择地跟着学。比如我跟老公闹别扭时嘟嚷他:“臭男人!”小宝马上鹦鹉学舌:“臭男人!臭男人!”我立即跟老公停战,对小宝说:“宝宝不学这个,妈妈不说脏话!”小宝便认真地说“不说脏挂(话)!”再比如,饭菜端上桌后,老公会说:“老婆大人,请上座!”小宝也跟着模仿:“老婆大人……”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就是一面镜子,能反射出家长的处世态度与社交技巧。所以,我们抓住他学话的敏感期一句一句地教他,也在他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亲自示范。有几句话,我发现能帮助孩子更受小伙伴欢迎。 第一句话是“不着急”。 我是急脾气,老公常在我火冒三丈时劝我“不着急”。小宝跟着学:“不着急。”事实上,先坐下来喝口水再沟通,人的心绪更易平静,效果更好。 小宝被同龄人抢玩具时,大哭大叫,急得说不出话。我跟他说:“你不着急,妈妈才带你去要玩具。”他努力平静后,我们很有礼貌地跟对方家长说清来龙去脉,问题就解决了。小宝懂得了,评理不需用哭闹作为武器,要有话好好说。 幼儿园的小朋友闹矛盾时,老师常被表象迷惑,处理时很容易出现不公平——貌似会哭的孩子总会占便宜——实际上则不然,因为人人都喜欢“讲理”的同伴,那些用受害者形象博得老师同情和偏袒的孩子,最终会失去朋友。像小宝这种会控制情绪,能娓娓道来的孩子,更能赢得老师的信任,成为能讲清真相的“目击证人”。 第二句话是:“这样啊。” 我老公在单位是管理人员,颇具同理心的他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习惯看着对方的眼睛,不断点头回应,说:“是这样啊!” 小宝受爸爸影响,跟人沟通时也会认真地听、不断地回应:“这样啊!”这一招让他很受欢迎。很多独生子女是“表演控”和“小话痨”,喜欢会聆听的朋友。即使孤僻寡言的孩子,小宝也能让人家感到受关注、很舒服。 第三句话是:“我相信。” 小宝性格温柔,有点内向。为了不让他成为“受气包”和“老好人”,我们刻意用“我相信”的句式来培养他的勇气、自信和原则。比如:“这个模型搭起来很难,但妈妈相信你能搭好!”“没关系,我相信某某还会成为你的好朋友!”“我相信这件事你错了,你要道歉!”……孩子的世界跟成年人一样,懂得坚持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易被欺负,还会有好人缘。 如今,小宝上了小学。这些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深深铭刻在他的心里。举例来说:我们小区男孩子们喜欢将树枝削光磨滑,充当打狗棍、枪、大马、金箍棒……脏棍子无法带回家,孩子们便将它们藏在树上、池塘边的草丛里或公共车库的角落里……保洁人员也不会当成垃圾收走。一个花园藏几十根棍子,但各人对自己棍子的手感和分量熟稔于心,一摸便知。 一天,小宝的棍子被人“调包”。他猜是13幢的一个高个子干的,因为在前一天,高个子提出要和他换棍子,被他拒绝。他还留意到,高个子那天手里玩的棍子“酷似”他那一根。当小宝怒气冲冲地要跟对方“算账”时,我拦住了他,先启发他思考几个问题,再有备而去。我说:“第一,因为棍子上没写你的名字,如果高个子一口咬定是他的,你俩岂不是会打起来?所以咱先不着急,先找到‘棍子属于你的证据’才行。第二,假如你是高个子,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你会不会偷偷换?你能不能理解他的感受,并用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表达?第三,假如高个子耍赖皮,或者贿赂你、威胁你,你能不能坚持自己,同时也保护自己不吃眼前亏?” 思考后,小宝去小区公园找高个子评理。20分钟后,他高高兴兴地拿回了自己的棍子。原来他是这么处理的:第一步,他平静地告诉高个子:“你手里的那根棍子是黑色的,但手握的地方是灰色的,还有个小洞。不信你看看?”第二步,他对高个子说:“你也许拿错了,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借你玩一下,但这根棍子的确是我的。”果真,高个子使出“贿赂”和“威胁”等手段,提出用零食跟小宝交换,还许诺给他一个奥特曼玩具。看到小宝坚决表示要拿回自己的棍子,他又威胁说:“以后我再不跟你玩了,你小心点!” 幸亏我们在教育中一直跟孩子强调,只要你做得对,你就不用怕别人孤立你。你足够优秀并且富有同情心,压根儿不用向“小霸王”低头。 小宝看到对方这副姿态,也强硬地说:“你不跟我玩,有人会跟我玩。我知道你家住在13幢,我还知道你爸的停车位。我会保护自己!”高个子一听,无奈地将棍子还给了小宝…… 这件事让我欣慰。孩子既能彬彬有礼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同理心,又懂得坚守底线,这是他高情商的标志。这样的语言训练和社交技巧,能帮助孩子在同龄人圈子里受欢迎,孩子也不会因“害怕谁”或“讨好谁”而压抑、委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