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学习的青少年 如今,我们的孩子都在忙些什么呢?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学习”。 一张“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引发了家长们的热烈讨论。按照清单列出的内容,9~24个月,当中国孩子开始学习认字时,美国孩子正试着练习将自己的纸尿片扔进垃圾桶;2~3岁,当中国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开始背诵唐诗、拼写英文单词时,美国孩子学会了独自扔垃圾、整理玩具;3~4岁,当中国孩子在家长强大的“支持”下开始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做作业、学习各类才艺上时,美国孩子则在家长的鼓励下开始照顾宠物、浇花、学习自己刷牙;4~5岁,美国孩子开始自己铺床、摆餐具;5~6岁,美国孩子开始帮助家里擦桌子、收拾房间;6~7岁,美国孩子开始尝试独立打扫房间、洗餐具;7~12岁,美国孩子开始学习使用洗衣机、清理卫生间、做简单的饭菜;过了13岁,美国孩子已经成为家务的“多面手”和“熟练工”,承担着家里的擦玻璃、清理灶台、修剪草坪等多项家务劳动;而另一面,相应年龄的中国孩子则在父母望子成龙的热切目光之中,整天埋头于学习英语、奥数,或是钢琴、舞蹈等才艺。对于这张清单,有人拍手叫好,认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纯粹是“为对比而对比”,所举的现象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并不代表全部。然而,不可否认,这张清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孩子的生态现状。 日本教育研究机构Benesse对东京、首尔、上海、台北等亚洲大城市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况调查显示,上海儿童参加各类课外学习的比例最高,达到78.4%;比首尔高5.8个百分点,比东京高16.7个百分点,比台北要高22个百分点;有的儿童每周参加各类课外学习的项目甚至高达近10项。 学前儿童已是如此,学龄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就更为繁忙了。PISA是OECD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的一项针对15岁学生的国际评估项目,内容包括数学、阅读和科学(理科)。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PISA评估,三项均夺得第一,震惊了世界。2013年12月,OECD全球同步发布PISA2012测试结果,上海再次在数学、阅读、科学三项夺冠。一时间,上海的教育水准受到了广泛的认同,连英国教育大臣都特地到上海来访问取经。然而,在学业成就之外,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上海在PISA评估中还曾获得了另一个世界第一:即课业负担最重。“勤奋的亚洲学生称霸全球性考试”,《华盛顿邮报》以此总结了2012PISA的测试结果。数据表明,上海学生的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小时,在OECD65个国家(地区)中位于第9位。与此同时,上海学生平均每周的作业时间为13.8小时,几乎为OECD国家平均时间(7小时)的两倍;此数字是香港、澳门、台北的两倍多,是韩国、芬兰、捷克的四倍多,为全球第一。若再加上参加校外辅导和私人家教的时间,上海学生平均每周参加校外学习时间约为17小时,远高于OECD平均值的7.8小时。 可以想象,如此“忙碌”的孩子还会有时间做家务吗?“现在的学生太累了,在学校要上课,放学要上辅导班,回到家后怎么舍得再让他做家务。”当被问及是否会让孩子做家务时,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这样说。“孩子应该要以学习为重”,这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观点,实际上也反映出了家长们对待做家务的心态:做家务这等“小事”,在事关孩子前途发展的头等“大事”——学习前,理所当然是要让位的。有调查数据显示: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有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除了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之外,现代家庭对于孩子的溺爱,以及社会普遍对于劳动的鄙视心态,也助长了家长忽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心态。“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这甚至成了家长教训孩子时的经典语录。如此结果,是造就了不做家务的青少年一代。 照顾周到的家长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显示,10~14岁的独生子女家庭中,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1%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身处如此“周到”服务和“严密”保护之下的现代青少年,生活独立性大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越来越强。同一调查发现,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自己“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整体来看,我国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偏低:早上不能按时起床,洗脸穿衣要父母帮忙,书包作业到处乱丢,找不着还怪父母没有收拾好;在家里稍不顺心便大喊大叫,觉得父母应该随叫随到,为自己提供24小时服务。然而,完善周到的服务和体贴入微的照料虽然可以为孩子解决眼下的诸多“麻烦”,让其集中精力于“学习”,但一个在家庭中没有劳动机会,缺少基本家务锻炼的孩子,当他必须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立于社会的时候,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曾经在采访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发现,和同龄的日本孩子相比,中国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缺点,比如生活独立性差、不能吃苦、没有环保意识等。为此,他执笔了《夏令营中的较量》,明确表达了担忧:中国孩子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吗?文章发出后引发了持续几年的全国大讨论。事隔14年,2006年,孙云晓带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队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再一次从国际视角审视中国孩子所处的境地。研究报告把中国和其他国家学生的比较结果总结成了“四强四弱”,即自信心强,上进心强,幸福感强,纪律性强;实践能力弱,自主能力弱,亲子沟通弱,休闲娱乐弱。对比14年前的情况,孙云晓评论说:之前暴露的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尚未解决,还有的问题比原来更严重了,如中国学生现在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力都比以前更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