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与使命:现时代的中国哲学(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08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影响和塑造着时代的精神面貌。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所属时代的印记,在现代中国,哲学的反思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中西古今思想的激烈碰撞,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在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时代,哲学该承担怎样的使命,又该有怎样的担当,并作出怎样的回应?这些都是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建立的哲学系,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的哲学学院今年都迎来了建系60周年。60年,一个甲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意味着天干地支的一个完整循环。为此,本组笔谈邀请了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院长,围绕哲学的时代担当这个主题,分别从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探究、现时代中国哲学的问题与反思、中国哲学的时代任务等角度,阐发各自的观点,希望借此为深入探讨现时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之路提供参考和启示,也谨此纪念这个在新中国哲学史上有意义的节点。

       ——《学术月刊》编辑部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确立一种现代的价值形态已经成为哲学思考的首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经济生活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之后,一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最为迫切的诉求。

       一、社会的价值形态对我们何以如此重要

       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价值形态,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既没有数据可以傲人,也没有地标可以炫耀;但恰如我们所呼吸的空气,虽无踪无影,对于生存却是至关重要,一旦污染,生命中有不可承受之重,亦有不可承受之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主流的价值形态往往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但当一个社会缺失健康的价值形态时,生活的外罩依旧鲜亮,规范却已失序,人心离散,乱象层出不穷。价值形态的建立并不只是提出几种口号,或者给出几条原则标准即可;没有对时代问题的清晰反思,没有扎根生活的脉络,没有社会主流的认可,没有长期的培育机制,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随风而逝。社会的价值形态对一个社会来说太重要了,不仅像是空气,提供生存的氧气,更像是保护星球的大气,能使我们免遭有害的辐射,减轻流星袭击的震荡;它还在茫茫世界中指引着我们的位置。一个社会的价值形态就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大气,小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大到左右人类的命运。

       价值形态对于一个社会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不同,人类不仅仅生活在一个受制于因果关系的自然世界中,更跃迁到一个人文世界的“意义系统”中,康德曾以“自然”与“自由”区分之。实在而言,这个“自由”乃是在一“意义系统”中的自由。在人类历史上,曾有无数的文明系统因为“价值形态”的扭曲而走向了灭亡。价值形态正是这个“意义系统”的骨架,支撑起整个“意义系统”的各种脉络,承载传统的智慧,分享现代的文明,指向超越的未来。就一个人而言,必定得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是人们思考、交往与行为的指导性原则,也是个体生活的意义所在;就一个社会而言,必定得有某种主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依据社会传统在现实土壤中自然生长起来的、得到共同体主流认可的价值规范。它规范了这个社会的价值秩序和行为准则,决定了我们在世界中的自我定位和认同,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基本信念、方向和动力。它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指向未来的发展。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完成凝聚人心的使命,建立长治久安的秩序,推动和谐平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社会的价值形态就是一个社会的“本体”。

       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哲学的反思不断提炼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形态。在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四枢德”的概念: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柏拉图提出的“四枢德”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当时精神状况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四枢德”具有某种整体性,它既贯彻于个体,也是整个城邦的德性。柏拉图的分析有理想的构造成分在里面,这种理想性的状态回过头来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有一种塑造作用。时至今日,我们在西方很多经典建筑拱顶的四个角上还常常能看到这四位女神的雕像。

       之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大的转折,进入基督教时代,这时它提出了“三圣德”:信、望、爱。在《新约》尤其是保罗思想中,“三圣德”的思想已经非常明确,但作为哲学的反思和总结,奥古斯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最基本的价值提示,它把基督教的繁复教义体系维系在这三个基本概念上,简简单单的三个概念把基督教最核心的教义纳入了进来,它的包涉性非常强,对整体教义有一个承载,与世俗德性有一种区隔。同样,它不是抽象的三个概念,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德性,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对西方文明也有很大的塑造性。

       在现代,西方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则是“自由、平等、博爱”。它最早是启蒙时代法国一个小镇的镇长提出来的,但却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口号,成了拿破仑进军欧洲的口号,而且写进了法国的《人权宣言》这样纲领性的文件中。这样的原则形成了理解近代的标志,形成了整个现代的精神财富。它以“自由”串起了古希腊和基督教的思想传统,又激发起现代革命和创造的号召力;它以“平等”塑造了现代社会的起点,同时接续了基督教中“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资源,传统的等差社会被赋予了新的起点;如果说“自由和平等”是个体性的,那么“博爱”则是团结性的概念,在爱的概念中整合了古典世界、基督教世界以及近代市民社会中不同的爱的传统。在看似现代世界的价值形态中包含着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

       就中国传统社会来说,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孔子提出的“仁、义、礼”的思想是儒家的基础,孟子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四端”,将价值形态的基础深入人心,而董仲舒则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通过仁爱之心,处事得义,行为有礼,明智是非,言而有信,形成中国人行为最基本的规范。尽管历史上还有很多衍生的说法,但“仁义礼智信”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的价值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