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金凤君(1961- ),男,内蒙古赤峰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博导,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研究,E-mail:jinfj@igsnrr.ac.cn;王姣娥,杨宇,马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齐元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在阐述创新发展与全面振兴关系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实施路径和对策措施抓手,提出了重构产业发展的智库体系、实施精准人才行动计划、促进大农业稳基增效计划、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行动等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及以功能区为平台构建创新发展环境与区域创新载体的观点。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6)09-1285-0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经济板块,其振兴发展进入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何破解其发展的障碍,营造发展的能力、活力和竞争力,是全面振兴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创新无疑是主要出路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文)的颁布,明确要求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努力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2],为东北地区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关于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发展备受学界和媒体的关注,其中关于东北振兴的效果和经济下滑的原因是关注重点,有些学者从产业重型化、投资依赖、创新能力和开放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破解思路与建议[3],并认为体制机制是阻碍东北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4]。对未来的振兴与发展,有些学者从体制、结构、发展方式、改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并提出了融入“一带一路”和设立“中国(东北某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创新发展观点[5~7];在具体举措方面,提出在调存量、优增量、扩总量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构建振兴发展的内生力、拉动力和驱动力,区域布局上需要构建新的创新支点[8~14]。但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还缺乏系统的设计和突破点。本文以区域创新理论的内生增长理论依据,突出老工业基地产业衰退、体制机制转型和全球化冲击导致东北地区发展的特殊性,研判新常态下振兴策略的深化方向,探索促进“三力”提升、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实施路径,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

       1 创新与全面振兴的关系

       1.1 创新发展机制是破解振兴障碍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现象日益彰显,“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经济增长断崖式下滑”成为社会各界争论、探讨的热点。虽然2003年起实施的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东北地区发展仍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究其原因,“路径依赖”[15]现象是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症结,具体体现在体制机制惯性、经济发展模式惯性、社会文化惯性等诸多方面。这种路径依赖的惯性与中国全面迎接全球化、快速市场化转型的总体趋势存在巨大的差距,反映在经济上就是没有跟上一波又一波产业发展的浪潮,导致经济地位的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所以,打破“路径依赖”的惯性是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目标能否实现的起点。创新是破解“路径依赖”的重要出路,只有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动力,才能破解振兴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1.2 创新发展业态是经济由振到兴的保障

       东北地区振兴既是对既有基础和产业的调整与改造,又是谋划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与壮大的过程。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实施进程与阶段看,过去十多年以“振”为主基调,以激发已有的优势为主要着力点,破解历史、资源、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和约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和组织结构改良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提升了竞争力,成效是明显的[16,17]。但适应新环境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新兴产业激励机制乏力,产业的创新与结构升级不够,经济发展仅是传统优势产业量的扩张和技术的升级,没能实现产业结构质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质的改变,深层次的根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前瞻性地看,全面振兴是奋斗目标,因而“兴”应成为谋划发展的主基调,即在继续强化原有优势基础上,应更加侧重新型工业化的规划设计和政策引领,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开展产业创新、区域创新,精准谋划新动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破除路径依赖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是东北地区由振到兴的保障。

       1.3 创新发展模式是实现全面振兴的突破口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是两个重要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18,19]。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东北地区要想实现全面振兴,就应在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方面创新,围绕生产投资、共同开发、协作配套、销售售后等开展产业发展模式和端产品价值链再造,努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打通相互促进的环节,促进重点企业和行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努力营造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动力,通过企业合作或区域合作构造有效益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耦合共生发展。区域上也应打破以一城、一地单独设计发展模式的思路,以开放、系统、网络的视角统筹自身的发展,破除行政区域的限制,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按照共享、效益的理念确定自身的定位,以便应对共同的市场,促进区域共赢发展。所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是东北能否全面振兴的关键突破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