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农民画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特定历史时期,90年代初融入现代美术发展的大潮之中。1988年文化部用“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命名了第一批画乡,“现代民间绘画”的称呼由此得名。笔者也曾撰文用过“现代民间绘画”的概念,其实在新时期的文艺发展过程中,两个概念兼用。农民画是具有群众性、大众性和民间性的艺术形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画创作群体的身份逐渐模糊,创作风格相对稳定且有所创新,并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出现多元化的格局。时至今日,农民画的概念已经从以画家群体定义逐渐转向以现代民间绘画风格定义。在此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的民间文化发展问题,估沿用农民画的概念和表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正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①目标。在此背景下,农民画创作主体由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身份转变,由乡村到城镇的环境改变,农民画创作内容和形式以及潜藏在作品背后的审美思想正逐步发生改变。“现代民间绘画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有传承的因素,又有创新的格局。这种现象已成为带有国际性的艺术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现代民间绘画已成为现代文化艺术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发展农民画创作,实现传统民族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对当代中国美术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进程与农民画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农民画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关系,每个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都给农民画创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民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1949-1957年,城镇化发展的起步阶段;1958-1965年,大跃进时期的波动阶段;1966-1977年,文革时期的下滑与停滞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2013年,稳定发展阶段;③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④由图1所示,近5年城镇化率表明,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进程正稳步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面临转型,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如传统村落的消逝,“城镇人”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变化,以及城镇居民的传统文化审美缺失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使农民画创作向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文化和精神生活,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值得大家深入探究的课题。
图1 中国城镇化率发展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图2 城镇化进程中新农村农民画壁画——六盘水市水城县陡箐乡茨冲村猴儿关组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农民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城镇化进度发展较快的地区,如上海金山、广东龙门、山东日照等地,由于城镇化水平较高,社区文化及城市文化建设较为完善,农民画发展获得了较好的转型,农民画的文化产品开发状况良好。也有城镇化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如陕西、甘肃、青海等地,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形态保存较为完整,其农民画具有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特色。还有一些地区,如吉林东丰、河南舞阳、河北辛集等地,城镇化水平正处于发展中,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农民画发展处于探索阶段,农民画的销售渠道相对闭塞。各地的农民画在经济发展道路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机遇,农民画作者正不断摸索新的路径。
图3 潘鲁生教授调研广东龙门农民画 (二)农民画创作风格演变 我国农民画发展可以总结为四个时期:1958-1969年,农民画创作的萌芽时期;1970-1979年,农民画创作的探索成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农民画创作的成熟发展时期;90年代以来,农民画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这四个时期农民画创作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农民画创作的萌芽时期 1958-1969年,农民画兴起的萌芽时期。1958年大跃进,农民画从邳县及户县壁画活动兴起。这个时期的农民画创作采用“农民出生活,领导出思路,专家出技术”的方式,被称为“专家装药,农民放炮”。艺术手法上,注重表现现实生活,造型夸张,主要使用线描、漫画以及单线平涂等绘画方法,大多数作品没有色彩。图4为农民画作者李乃涕的纸本水粉画《一棒玉米大无边》,以夸张的手法,把一根玉米画得像一节车厢长,表现出特殊年代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