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在类别上通常包括儿歌、童话、儿童小说、绘本、儿童诗、儿童戏剧等。儿童文学作品人物角色鲜明,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活泼,富有启迪意义,旨在教育和影响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儿童文学所呈现的美学风貌也不尽相同。儿童文学的起源不是在美国,但无可否认的是近百年来美国的儿童读物出版物数量之多、体裁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这也可以从儿童文学世界级大奖的设立情况看出端倪。目前,儿童文学世界级的三个奖项,有两个是在美国,①并且,美国是第一个专门为儿童文学设立奖项的国家。 一、考察儿童文学之价值观变迁的意义 从历史来看,通过分析某个国家一个时期以来的儿童文学作品表达的价值观及其蕴含的社会行为是考察该国家儿童教育乃至该国价值观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首先,考察儿童文学作品中主角有无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或其愿望是否被满足,可以看到其所处的时代中,社会机构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革,从而对儿童更为便利,也即从中看到社会制度的变迁。梳理一个国家两三百年来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角、性格特征、主题,可以考察其主角社会背景、社会条件、社会行为的变化,从而研究其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变迁。 其次,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主角的个体需要逐渐从关注基本的生存需要转而更多地关注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中可以考察个体价值观教育的变化。 再次,儿童文学作品中主角个体需要的满足伴随着其自我成就的价值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也传递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儿童书籍可以展现出许多题材、类型、学科的发展和应用,比如,它既能够反映印刷技术和插图色彩的技术,也会把历史变成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反映社会的接纳程度(故事中的灰姑娘是怎么转变命运的?小红帽是怎么脱离危险的),还可以用来研究社会和种族的历史、妇女的作用,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让孩子学习阅读、识字,如何表达思想与想法。正是儿童书籍,帮助孩子追踪自己的成长,明白“我们是谁”、“我们曾经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未来要成为什么人”。 从研究美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审视,那些美国建国之初民众珍视的价值观念,在美国不断发展壮大乃至称霸全球以后在儿童文学书籍中表达得更为清晰、明确了吗?随着其国力不断发展,美国是否还坚持将这些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并希望传承到未来?儿童文学书籍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体现美国的价值观?笔者深信,美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传递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对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乃至社会价值观教育是有借鉴和启发作用的。 二、美国近300年以来的儿童文学发展 在美国,专为青少年儿童和年轻人写书已经成为一个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众所周知,《哈利·波特》的书在全世界的青少年儿童中风靡一时,该系列图书在世界各地已经超过1亿美元的销量。在美国,有一部与《哈利·波特》类似的青少年魔幻书籍《珀西·杰克逊》系列丛书,该丛书自2005年出版之后至今一直高居美国各州、各地区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此系列图书还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重点推荐给青少年的最佳读物。毫无疑问,美国儿童文学正在经历大繁荣的时代。不过,青少年儿童文学类图书在美国畅销流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自殖民时代开始,儿童文学就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评论家Mary Lystad搜集分析了美国近三百年的儿童文学代表作,根据以下5个指标进行筛选:(1)出版物的“定位”,从其出版目的到作者的性别和宗教背景,社会背景和风格;(2)主角的社会特征,包括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阶层;(3)主角的需要;(4)其需要如何获得满足;(5)其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她按照历史顺序划分了7个阶段,每个阶段各选取100本书。结果表明,在1721年和1795年期间,58%的儿童书强调需要感恩,只有4%的作品承认儿童有游戏的需要,而有69%的书中表明了对力量和成就的需要;宗教组织是个体实现目标最为依赖的社会机构(57%),其次是教育机构(43%)。大部分书中描绘了个人首要的需要是满足团体归属的需要;在四分之一的案例中,描绘了个人的首要需要是满足神的意志。
结合Mary Lystad的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经过梳理,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主流的价值观和代表作进行进一步梳理。 (一)受清教思想影响的时期(1721-1795年) 美国最早的移民主要是虔诚的清教徒,他们信奉只要阅读《圣经》,就可以通过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获得灵魂的救赎,为了摆脱当时英国的宗教迫害,他们乘着“五月花号”航船来到了新英格兰的科德角。早期移民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将他们从旧世界的罪过和堕落中拯救出来,送往北美这块福地。这种崇奉和笃信的态度使他们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主张自律(self-discipline)和内省(introspection),也造就了他们自信、坚韧、禁欲、顺从、勤奋、乐观主义的人格特征。清教思想中关于个人与上帝直接联系的教义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逐渐形成了美国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平等意识(sense of equality)和勤奋工作(hard work)的价值观。美国精神中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汉语中和集体主义精神相悖的贬义词,而是强调充分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尊重他人。最初的平等意识则来源于移民新大陆之前的清教主义思想,他们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由此形成平等意识的价值观也是美国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机会平等是被大众认可的美国平等主义形式。清教思想中,富裕和成功是上帝选民的象征,这种信念和新大陆艰苦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便孕育了勤奋工作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