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是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是家庭教育得以实施和实现的载体,在家庭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提起“边界”,人们往往容易想到它的物理特性,忽视了边界的情感特征。心理边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限制线,这条限制线将个体/群体/组织与周边的环境区分开来,是人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亲子关系也是有边界的,而且边界清晰,才会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心理抚养——儿时的依恋 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出生一定要有完整的“贴附”,他们从亲密的母体中分离,与外界接触,需要足够的安全感,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当与母亲分离时,婴儿会出现三阶段的情感反应:反抗,这时婴儿哭喊并拒绝别人的安慰;第二阶段是失望,这时婴儿悲哀消沉;第三阶段是漠然,这时如果母亲返回,婴儿会主动漠视和回避。与此相应地把陌生情境中的婴儿分为安全、回避、抵抗三种类型。 如果真的处于无奈需要分离,那么一定要有稳定的客体,这份关系才会得到补偿。可以是爷爷奶奶类似的重要他人,起到对母亲补偿的作用,给予孩子安全感和积极正向支持。最不利的是孩子被转手,没有稳定的客体关系。人无本体安全感,过早强硬从母体分离,容易产生弥漫性焦虑。所以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是熟悉的环境、重要他人。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比物质上豪华住宅和昂贵的车子更重要,这一阶段的边界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信任和支持,儿时建立健康阳光的亲子关系,将为孩子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杜绝情感粘连——该放手时就放手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跟母体、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亲密关系过于粘连,边界不清,则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工作中频繁跳槽、婚姻家庭矛盾重重等。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单身母亲,在孩子儿时便离婚,母子相依为命。孩子长大去外地上大学,母亲一直不放心,经常性打电话“查岗”。后来儿子谈恋爱了,母亲很压抑,无法接受儿子谈对象的事实,担心儿子离开她。长此以往,儿子也很苦恼,尴尬。亲子关系粘连有时是一种病,很大程度上这位母亲不是放心不下儿子,而是形成了亲子关系的粘连,是母亲以对孩子的依赖实现自己心里的满足。 这种亲子关系的粘连在生活中很普遍,经常表现为我们熟知的父女、母子粘连。亲子关系是需要间隙的,清晰的边界是必须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为了自己个人利益而扼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一定要注意亲子之间的那道隐形的边界,使之清晰。 自我探析与解读——“为你好”背后的自我投射 “有一种冷叫做妈妈冷”,这是经常挂在年轻人嘴边的玩笑。爸爸妈妈很多时候都会把“为你好”当作插手孩子事情的挡箭牌。家庭中的边界不清很多时候是在“爱”的幌子下发生的。明明是父母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喜好甚至是自己儿时未完成的梦想加诸在孩子身上,却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仔细想想“一切为了孩子”主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其实是父母在修复自己的关系,是在继续自己童年或者之前的“未完成事件”,是在完成自我的修复。 父母要求孩子报辅导班,好好学习是“为你好”,实际上或许是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惑与焦虑。父母逼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专心学钢琴是“为你好”,或许是父母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儿时未实现的梦想,而孩子只是在“帮助”父母实现他们的理想。父母阻止孩子出去闯荡,去尝试新奇事物是“为你好”,或许只是将自己的无力无助部分投射在孩子身上。父母很多的“为你好”,其实是其自身的经历在孩子身上的投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发展。 很多父母可能苦恼于自己的孩子不懂事:自己苦口婆心地教育,为孩子奉献了时间精力还有金钱,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想一想,在这份亲子关系中,到底是谁有需求,是你自己,还是孩子?你是不是在努力要求孩子来配合,满足你的需求呢?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又会是什么样的感想呢?如果明确你的边界,是不是会好一些。 “呵护心灵圣土”——边界清晰的亲密关系 模糊的心理边界,粘连的亲子关系,有时可以说是不健康甚至是病态的,甚至会由此引发很多问题。当父母缺少心理边界并且没有意识到而理所当然地跨越边界,入侵孩子的心理空间时,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便会予以回应,可能是要求更多的独立空间。而父母对此可能并不理解,长此以往,孩子感到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自己被无限挤压。心理空间受限,就像一个储存器,内存空间严重不足。于是明里暗里,就会产生种种家庭矛盾和冲突,使得真正的亲密关系难以建立。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它允许差异性、特殊性的存在,这种关系使得双方如沐春风,都感到“舒服”。只有成长在健康亲子关系、建立真正亲密关系家庭中的孩子,在其成长中才能与别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这里的正常指的是边界清晰的、适度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也会使得别人“舒服”,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懂得去呵护对方的“心灵圣土”,也就意味着他在家庭、学校、工作、社会中的边界都是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