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体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泳安,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中国体验是对我国改革发展的心理和文化体验的总结和表达,是对中国经验的精神补阙。关注中国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使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立意、育人使命的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体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立足阶段发展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传承的民族特色,针对具体历史阶段中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引导思想观念、调适社会心态、弘扬中国精神,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和精神体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体验,要注重社会心态调适,凝聚中国体验的心理之维;要促进核心价值建构,确立中国体验的价值之维;要加强中国精神培育,构筑中国体验的精神之维;要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中国体验的信仰之维。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字号: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我国不仅实现了宏观层面的政治制度革新、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调整、文化实力增强和生态文明建构,而且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在个体微观层面也形成了转型历史条件下独特的精神感受、社会心态、情绪氛围,这些微观的精神体验是改革发展的时代进程在个体思想观念中的价值映照,如果将这些精神体验凝聚、升华,就形成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当前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仅要关注政治格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宏观制度层面的改革,而且也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改革攻坚的历史关口,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人心安定的问题是和制度建设同等重要的,关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进行价值观、社会心态、中国精神和理想信念的培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一方面体现和贯彻着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肩负着培育人、发展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政治性和人本性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联结和融通的作用,应然地承担着将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贯穿落实到社会心理和人的思想意识层面,发挥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学科效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根源性和社会回应力的集中体现。

       一、中国体验:中国经验的精神补阙

       改革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架构,创造了一系列让世人惊叹的发展成就。实践呼唤理论,在改革开放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同时,学界也积极将改革开放的实践资源和发展成果转化为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避免中国的改革沦为单纯的实践发展,使更富有价值和意义的思想理论得以建构和创新。在此背景下,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大国崛起、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一系列探讨中国改革发展的学术话语应运而生。在学术讨论过程中,中国经验由于其鲜明的理论特色和现实解释力,逐渐从众多的学术话语中脱颖而出,成为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代表性话语体系。总结学界对于中国经验的研究成果,其内涵大体上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经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与经验教训的综合表达,是改革进程当中的特殊历史经历;中国经验包括了社会结构、文化积淀、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和生态建设等的新发展和新规则;中国经验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中国经验的存在说明统一律与多样性完美结合的可能性”。[1]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经验更多地聚焦于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宏大叙事式的把握,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心态、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等微观的、文化体验式的存在维度鲜有研究。因此,从中国转型发展的完整性角度来看,对于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应当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的学术话语体系,能够在精神和价值层面赋予中国经验以更加完整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学术话语体系可以用中国体验来表达。

       与中国经验关注改革发展的宏观性、整体性、制度性不同,中国体验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式,更加侧重于微观的、心理的、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应当说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转型的双重视角。中国经验是全球化和改革背景下,中国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的总结与升华;中国体验是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社会心态和行为方式等的关涉,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凝练和升华,在精神文化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完整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因此,从本体意义上来看,中国体验是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对中国经验的补阙和升华,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表象深入到人的存在的核心,探讨改革开放进程中或者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的人的精神历练和心理体验,这一新的学术视野并不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调适,而是一种在本体论意义上的新的界定。

       中国体验作为一个研究社会转型背景下人的精神与价值的全新学术话语,有着明确的内涵与边界。学者周晓虹从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体验的基本内涵:其一,中国体验和中国经验都是对改革发展三十多年历程的经验总结和思想升华,但与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制度性、结构性的宏观总结不同的是,中国体验侧重于关注转型背景下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微观图景;其二,中国体验是积极心理体验和消极心理体验的混合体,在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开放、包容、敬业、进取、友善和爱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但同时客观上也形成了拜金、孤独、空虚、焦躁、迷茫等消极的心理体验,形成了人格边际性和社会心态的两极化;其三,中国体验形成于特定地域环境、人口规模、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结构之上,从而超出了西方现代转型理论的解释阈限,是一种富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精神体验;其四,中国体验的独特性并不是独立和排外的,相反,全球化的发展背景赋予了中国体验开放而包容的心境,中国发展的精神体验也能对世界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2]正是由于中国体验所具有的鲜明时代性、体验性、个体性和文化性,从而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回应和教育效能。

       二、关注中国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自形成以来就具有两大显著学科特征,一是政治性与人本性的有机结合,二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互融通,即:思想政治教育既承载着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又承担着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育使命;既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论建构,也能够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以超越现象和经验的学科品质,达到对于实践本质的深刻性把握的目的。由此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门纯粹理论研究的学科,而是一门具有极强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政治与人性、社会与个体的思想共识。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尤其是在当前改革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多元和利益格局复杂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和把握世情、国情、舆情变化下的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心态等的变化的责任和使命愈加紧迫,中国体验的理论涵括和现实指向应然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回应和科学育人的必要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