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互动微交往

作 者:

作者简介:
骆郁廷,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高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2。

原文出处: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全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互动转向借助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思想互动微交往。这种交往方式具有圈层性、碎片性、流变性、便捷性和推送性等特点。深入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微化、隐性化、生活化,从而发挥“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04(2016)05-0048-07

       一、思想互动微交往的时代价值

       思想互动微交往,是指借助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互动载体,在网络虚拟平台和空间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交往方式。思想互动微交往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是一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现实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和呈现。思想互动微交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和新兴事物,同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一,拓展思想互动的新空间与覆盖面。思想互动微交往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人际交往模式,特别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交往时空限制,推进了人与人之间几乎全时空和全覆盖的思想互动与交往。借助“微平台”,个人能够随时随地与他人发生联系实现思想的交流互动,交往内容涵盖人的物质和精神的诸方面需要,这在信息产业革命发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以微信为例,根据腾讯今年3月发布的2016年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我国使用微信(wechat)人数已达6.97亿,超过我国总人口的一半,这充分说明通过微平台进行思想互动呈现出覆盖面广、受众广泛的特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新兴的社会交往模式,据2014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84.5%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是因为使用微信能方便圈内好友沟通;65.8%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信结交一些新的朋友。”①美国心理学教授邓肯·J.瓦茨的“六度分隔”理论表明,只要通过六个你所熟悉的人,就有可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产生联系。如今,只要运用智能客户端简单的交友功能,就能真正实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瓦茨的理论假设成为现实。同时,思想互动微交往扩大了覆盖面,促进了不同阶层、职业之间人与人的思想互动。由于每个人职业分工、社会角色的不同,个人现实的社会交往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局限于由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形成的现实人际关系。在我国,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不同职业之间,城乡之间更是缺少彼此的沟通与互动,以学历、职业、收入等标准来划分不同的社会阶层,甚至婚姻也讲求“门当户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各阶层之间的不了解、不理解、不信任,使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交流不畅的状态固化。然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否,决定了人的社会化程度的高低。要促进人的社会化,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社会本质,就要打破这种交流不畅的固化状态。网络时代的微博、微信、微视频正是打破这种交往屏障的有力工具。通过思想互动微交往,不同职业分工、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能够实现思想交流互动,进而逐步消除彼此的误解与隔阂,凝聚和达成社会共识。

       第二,增强思想互动的交互性与共享性。精神交往是思想互动的本质,思想互动微交往是人的思想互动和精神交往的新形式,思想互动微交往的交互性与共享性,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参与度,密切了不同的教育者之间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实现了教育过程中资源、信息、经验的共享,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开展的教育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单向性和封闭性,在思想互动过程注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教育作用,不能很好实现与教育对象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也不能很好实现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资源、信息和经验共享,造成教育者在思想互动中主体性的缺失和主动引导能力的不足。在思想互动微交往中,思想互动的交互性大大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体现在教育者通过“微平台”可以实现与被教育者之间思想的互动和交往,还体现在不同的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其他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互动。思想互动微交往的交互性改变了以往思想交流互动单向线性模式,使之成为多向网状模式,不同的教育主体之间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使得教育者的主体性大大增强。教育者不仅能够及时参与到受教者的思想互动过程之中,了解其他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还能与其他教育者进行思想的交往互动,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经验和支撑。此外,思想互动微交往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的同时,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信息、经验等方面的共享性,这不仅有利于扩宽教育者的视界,更有利于不同的教育者通过比较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效果。这种共享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者通过微平台能够获得和分享最新的资料,这使教育者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信息化、多媒体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者在获得、分享信息方面具有同等机会,而受教育者尤其是作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学生,往往能更早、更全面地获得信息,这就为师生互动、信息共享、教学相长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不同的教育者通过虚拟的圈层,可以广泛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教育经验,形成“虚拟—现实”的联动机制,促使教育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甚至通过教育者之间的彼此思想互动,了解、学习别人的有益经验,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和隐性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要依靠正面的理论教育和理论灌输,也要借助和运用生活化、隐性化的教育方式。思想互动微交往的出现,有力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活化和隐性化,有利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入人们日常的生活,通过生活化语言、借用生活化话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育人目的。“微平台”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契机。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通过课堂、会议等比较正式的场合开展,不仅受众面较窄而且不够生活化。“微平台”的广泛应用把广大民众联系在一起。人们借助“微平台”实现思想互动,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思想互动微交往走进人们内心世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言群众之所言”,对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政策问题和思想问题等进行深入、细致、生动的解答,及时解决群众通过“微平台”反映的问题,并通过思想互动微交往对典型案例的传播和分享,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只有借助“微平台”,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合理诉求,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细、做深、做好。思想互动微交往,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被巧妙地隐藏起来,往往通过间接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触、了解、感悟、认同教育者的观点,艺术而巧妙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互动微交往的特点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点高度契合,为思想互动微交往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思想互动微交往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极大圈层性、隐蔽性的思想互动模式,它往往通过“聊天”的互动模式进行,教育的目的及其方式巧妙地潜藏和渗透于聊天的议题转换及其过程之中。思想互动微交往还常常借助“微平台”所提供的多媒体资源,让受教育者在娱乐、休闲中不知不觉地体验、感受、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