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物流企业的国际化路径

作者简介:
梅赞宾,汝宜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梅赞宾,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 宋志刚,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梅赞宾(1969- ),男,河南省宜阳县人,中国外运长航集团研究室高级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物流; 汝宜红(1953- ),女,北京市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循环物流、医药物流等; 宋志刚(1980- ),男,河南省开封市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供应链等。

原文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内容提要:

国际物流是一种以商业存在方式而输出的服务贸易,网络化是国际物流运作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现阶段,中国物流企业主要采取“追随客户”的策略实现国际化,但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着缺乏战略规划和统筹、海外经营规模偏小、整体运营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国内物流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采取“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加快构建从追逐贸易流向转向以完成工程承包、生产制造业等海外项目任务为主导的海外网络布局,并通过资产设施注入和网络功能完善等完成业务属地化,最终通过管理国际化实现业务、人员、信息等物流要素经营的全球化。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促使物流企业全球扩张势头强劲。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界定,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易逝性等特质,使得国际物流服务往往通过商业存在即在第三国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来实现,并伴随着网点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而形成全球物流网络,进而通过这些网络间功能延展和资源整合,使物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日趋丰富且层次不断提升。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国内物流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全球产业变革加剧,新一轮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全球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日趋形成,迫切要求中国物流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运输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运输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金额较大,2015年运输逆差达488亿美元①。现阶段,国际运输的决策权多被境外运输和物流企业控制、国内物流企业海外经营规模小是造成运输逆差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的外部需求减弱,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中国同沿线一些重要国家的经贸和投资业务持续较快增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加快和产能合作的扩大为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加快海外布局、发展海外属地化物流、改善运输逆差带来难得的机会。

       路径是实施目标的途径。查阅文献,从路径视角研究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服务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文章较少。服务的异质性使得国内外物流企业通过追随客户完成了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物流企业国际化的路径会出现何种新变化,又遵循何种路径实现国际化新发展,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初衷。

       二、相关文献综述

       物流以商业存在(网络)方式输出服务形成国际物流,因此国际物流企业运作具有典型的网络化特征。

       (一)物流网络研究“节点”和“关系”

       鞠颂东等[1]认为,物流网络可从服务功能、服务范围和运作形态等不同角度去理解;从运作形态看,物流网络有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和物流组织网络;通过建立互动和整合、协调和维护、协同和有序的运作机制,可以实现众多物流节点间的依存与协同。他们还根据任务、资源和技能的三个要素,构建了基于结构体的物流组织网络运作模型。

       (二)物流组织网络的核心是协同

       李弘[2]将物流组织网络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渐进阶段:合作网络(初级)阶段、协调网络(中级)阶段、协同网络(高级)阶段,网络型物流企业以协同价值创造为目标,通过体系内的资源共享和组织协调,获得规模效益、范围效益、网络效益、互补效益和扩散效益。赵立斌[3]认为,全球物流网络系统对人才、资金、时间等要素资源投入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形成自然垄断的门槛将大多数企业拒之门外,使强者更强,赢者通吃;开展全球物流运作的企业会更多地实施跨国并购来吸纳整合全球优势物流资源,并以混业经营的方式来充分实现网络经营效益。这使得企业资产的专用性不断下降,企业边界日趋模糊直至消失,企业对物流资源的调配会冲破自身边界和国别界限[4],通过全球统一的结构、界面和流程为客户创造价值。赵秀丽等[5-6]将全球物流网络与跨国公司生产网络联系起来进行嵌入性分析,探讨跨国公司主导的网络化生产体系与物流网络的“一体化—分离与分立—网络化链接整合”的过程。

       (三)跨国公司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理论界对于跨国公司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如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Ve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Buckley)等人提出的内部化理论等。相对来说,研究生产型跨国公司较服务型跨国公司国际化路径的文献较多。刘家凤等[7]分析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选择及路径的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刘明华[8]认为,服务型跨国公司实现扩张的路径有国际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联盟三种方式。薛求知等[9]认为,服务型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用非股权安排形式或合伙形式,子、母公司之间保持着一种较松散的网络联系,各公司独立性较强,许多业务甚至采取外包形式。这种外包活动使得企业的有形边界(企业的规模边界,也称之为物质边界或法律边界)收缩,实现业务的“归核化”;但是服务型跨国公司通过控制那些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要素,在不拥有核心能力要素所有权的同时,增强了自身对外部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使企业的无形边界(企业的能力边界,也称之为虚拟边界或经济边界)不断扩张[10]。无形边界的扩张使得服务型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服务外包有利于形成战略联盟,这些可以为公司带来较大的竞争优势,这种基于全球网络的优势与传统制造型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有较大的差别。[9]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7]。

       图1 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选择及其路径演变过程

       综上所述,在服务型跨国公司国际化研究中,目前主要关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模式及路径,而对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的讨论则比较少,特别是对服务企业如物流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和路径选择的研究明显不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空间布局和开放内涵上拓展并丰富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范围与层次,国内物流企业海外网络布局的方式及国际化经营的层次和内涵将出现新变化,有必要加强对其实施国际化路径的研究。

       三、中国物流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一)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国际化的路径

       1.“追随客户”是中国物流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路径

       物流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科尔斯达德和威兰格(Ivar Kolstad & Espen Villanger)[11]指出,生产性服务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动因在于追随客户、寻求市场。服务的异质性造成服务质量信息不对称及选择服务供应商的信息风险,上游客户偏好选择熟悉的本土服务供应商。中国物流企业主要是通过跟随上游客户,伴随进出口货物流向、对外工程承包和国内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而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