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来,该经济带已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条件,而其中交通和物流则是建设和发展经济带的基础和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相关国家和地区物流绩效水平的提高与改善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带物资与信息流动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挖掘经济带物流规模与潜力,从而带动经济升级发展。因此,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升各国和地区物流绩效水平,实现地区间物流高效衔接与有机协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对近年来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资料进行检索和整理发现,自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数量逐年提高,总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其研究视角包括传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等;研究主题较多结合宗教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文化交流、旅游业等多个领域展开。但从物流、交通领域看,2013年之前直接以“丝绸之路”命名的研究文献不多,多见于亚欧大陆桥相关研究。[1]自2013年以来,明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相关研究迅速增温,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物流方面的研究也是重点之一。目前,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通道建设、区域经济影响等方面。例如,吕承超等[2]研究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空间非均衡特征,并从经济、人力资源、对外贸易、地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王争鸣[3]从战略层面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国内铁路通道布局方案;汪鸣等[4]按照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与相关产业密切衔接发展的路径,提出了物流系统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崔敏等[5]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西部9大省市区物流需求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进行了探讨;刘育红等[6]基于引力模型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从物流发展绩效水平研究看,目前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切入点,所采用的测度方法与指标也不尽相同,其中最常见的研究角度是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关统计数据为代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区域的物流绩效进行评价。有学者从物流效率角度进行评价,如刘秉镰等[7]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托宾模型,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田刚等[8]采用外生性影响因素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联合估计方法,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物流业技术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李忠民等[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曼奎斯特(Malmqusi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设施效率进行了分析;袁丹等[10]采用曼奎斯特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世界银行提出的物流绩效指数(LPI)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选用作为衡量各国和地区物流绩效水平的测量指标,比如黄伟新等[11]选取LPI衡量国际物流绩效,并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樊秀峰等[12]也以LPI为切入点,对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分析了物流绩效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本文拟尝试使用LPI指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物流绩效水平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物流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指标说明 (一)研究对象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跨国型经济带,其规模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带。关于如何界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地理空间范围,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定论。有不少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界定,如郭爱君等[13]指出,广义的范围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空间范畴,狭义的范围仅限于我国14个省市区与中亚五国及部分区域,并从国家层面、地域层面和节点(城市)层面进行了分析;卫玲等[14]提出,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上与古丝绸之路重叠,指沟通西太平洋与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的广大区域,狭义的空间范围仅限于我国与中亚五国的部分区域;胡鞍钢等[15]以我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的起点,向西一路划分为中亚经济带(核心区)、环中亚经济带(重要区)与亚欧经济带(拓展区);白永秀等[16]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包括中国、中亚五国和俄罗斯,拓展区包括南亚、西亚、蒙古、东南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辐射区包括日韩、欧盟、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冯宗宪等[17]根据地理位置与经济特征的不同,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划分为四个区域,即中亚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地区、中东欧地区;岳亮等[18]指出,核心区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6个成员国、5个观察员国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国家;李玮[19]基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考量,提出了“64+1”覆盖范围的国家和地区列表。 综合相关研究,本文以中国、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土耳其、叙利亚、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白俄罗斯等23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二)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2007年,世界银行提出了物流绩效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用来衡量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物流绩效发展水平。LPI根据全球性问卷调查结果得出,该调查由世界银行联合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私营企业以及国际物流从业人员共同完成,要求被调查对象就相关方面进行评价。LPI是首个对各国物流绩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综合指标,世界银行分别于2007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公布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LPI得分情况。2007年LPI包含七个构成要素,2010年之后调整为六个构成要素,物流绩效指数的综合分数可以反映出根据这六个要素所建立的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物流的认知。物流绩效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5,分数越高代表绩效越好(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