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与政府补助行为

作者简介:
汤萱,汤颖蕾,谢梦园,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汤萱,广州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产业经济及技术经济研究。

原文出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政府的补助行为会对企业研发的投入方或者产出方产生“挤出效应”或“刺激效应”。以我国2011~201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DEA及线性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政府补助行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研发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样本企业2011~2013年的研发活动中分别有94%、95%、95%为非DEA有效,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335、0.328、0.30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近年发展中确实存在研发效率不足的问题。并且不同类型的政府补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政府直接补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政府间接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不具有显著性。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一、引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因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引导性、倍增性和渗透性,能够带来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促成传统产业颠覆式变革,催生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经济模式,成为当前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下的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5年,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重点突破领域中首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为主线,进一步突出科技在制造业改造中的重要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再次获得国家重视和政策扶持。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上,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创新活动的高投入、高风险性以及技术外溢的外部性又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易出现效率低下、投资过度等“市场失灵”现象[1-2]。从产业保护理论及政府干预理论的视角出发,政府政策的扶持及支持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政府补助行为的“挤出效应”和“刺激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带动力更是受关注,成为国家扶持政策较多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以2011~201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政府补助分为政府直接补助与政府间接补助,考察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及差异性,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研发创新效率问题以及政府补助行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早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且主要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对研发效率影响的研究,鲜有文献联合考察政府补助行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并且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产业特征与“市场失灵”的定性分析阶段以及单纯投入产出分析阶段。本文利用DEA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将政府补助行为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区分了不同类型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的成果研究。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其技术创新性强备受国家扶持青睐,本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了该行业的研发效率与政府补助间的关系,也拓展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相关研究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政府补助行为是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关注问题,不同类型的政府补助行为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产生显著差异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今后政府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提供有益的政策启发。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研究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研发效率测度进行了大量研究。Arrow[3]、Lerner[4]、Guellec[5]指出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分别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性,创新技术一经推出即被其他竞争厂商迅速模仿使用而使竞争厂商受益,技术创新主体收益削减,加之创新活动的高风险、高投入和收益滞后等特点,最终会导致厂商研发积极性以及研发效率的下降。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恰恰源于重大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的产业特点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的过程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汤鹏主[6]亦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公共性、外部性、高风险性等产业特点使之比传统产业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和研发效率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可能面临“市场失灵”问题。剧锦文[7]则进一步揭示了战略新兴产业各大产业内发展不均衡、区域内发展不平衡、总体技能水平较低以及创新主体的有效连接和协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从已有的文献成果梳理来看,无论是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点及技术研发的外部性理论,还是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发展情况,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存在研发创新活动效率低下的情况。董明放,韩先锋[8]使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基于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的双重视角,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技术探讨了研发投入强度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测度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对象,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效率进行测度。吴和成和郑垂勇[9]运用改进的DEA方法,对我国1999~2000年各地区的科技投入产出的相对有效性进行分析。时鹏将等[10]结合基本的投入型和产出型DEA,利用投入—产出型DEA,实证检验了我国27个省市的R&D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存在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姚晓芳等[11]在评价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R&D投入产出现状的基础上,利用DEA方法实证检验了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效率,发现虽然整体上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和产出都比较大,但研发活动强度不足、研发活动类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个产业间均存在研发投入、产出规模以及研发效率不均衡等问题。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亦可发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研发效率分析,鲜有以企业研发效率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