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蔺雪芹(1980-),女,甘肃武威人,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博士,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585M),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lin-xueqin@139.com,北京 100048;王岱(1978-)(通讯作者),男,河北保定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6157M),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wangdai@igsnrr.ac.cn,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城市空气污染是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2013年和2014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综合Arc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从年度、季节、月份、小时4个时间尺度比较归纳了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空间尺度,量化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结果表明:①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全年达标天数比例增加,但空气污染程度加重,高污染区域恶化态势明显;②城市空气质量与生产生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时间耦合性,基本呈现“日出趋差、日落趋优”的态势;③全国城市空气污染表现出“东重西轻、北重南轻”的空间格局,区域一体化态势明显;④区域城市空气污染的总体程度和分布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区域空气污染形成和演化路径可基本归纳为:“重点城市污染加重—重点城市污染扩散—区域整体污染加重—重点城市引领治污—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区域整体污染减轻”;⑤从全国层面看,能源消耗、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是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⑥受各地区资源环境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影响,各类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方向和驱动强度差异明显。在结论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关系的区域分异以及发展理念。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6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6-06-01

      DOI:10.11821/dlxb201608006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进入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至518942亿元,年均增速9.98%;城市化率由17.92%上升至52.57%,年均增速0.96%。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升无疑推动了中国物质财富短时期内的快速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时,也造成在许多城镇化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灰霾、光化学烟雾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2]。2011年秋冬中国东部及中部部分地区首次连续出现雾霾天气,2013年更是遭遇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天气[3],严重影响城市及区域的大气环境及公共健康[4-5],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6]。多尺度了解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不仅有利于科学认知城市大气污染变化特征,还可以为区域性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城市空气质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不同尺度及典型地区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解析。如对全国尺度[7-8]西部工业城市[9-10]、北方典型城市[11-12]空气质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城市和乡村空气质量比较[13],以及重大节事活动期间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分析[14]等。有研究认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均衡发展造成的[15],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口密集地区,大气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因此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成为研究的热点区域[16-22]。②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引起空气质量变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要素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方面。如气象要素[23-24]、风场[25]、沙尘暴[26]、大雾天气[27]、城市热岛效应[28]等。一些研究关注了社会经济要素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如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研究了经济增长与大气环境的非线性关系[29-30],还有学者研究了城市化[31]、城市建成区、人口分布以及工业发展[32]、交通[33]、能源结构[34]以及油价变动[35]等对大气污染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在总结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化特征方面,现有研究已经涉及多个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但缺乏对不同时空间尺度的比较分析;在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机制的阐释方面,现有成果涉及的自然—人文因素比较全面,而本文特别要关注的是社会经济要素对空气质量影响的动力机制在不同时空间尺度和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瞄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是探索人地关系演进过程和内在机理,现实目的是为制定因地制宜的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012年中国颁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由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改为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共74个城市按照新标准开始进行监测,2014年161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开始实施新标准。本文以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161个城市为研究区,采用2013-2014年月、天、小时AQI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区域传播性和城市间输送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单体城市空气质量优劣受到相邻城市污染状况的影响[16、36]。基于此,按照所属省份区位,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体化发展特征,将研究城市划分为11个区域(表1)。鉴于海口、三亚、拉萨3市各时间尺度下AQI变化幅度较小,为规避在因素分析过程中对显著程度的平滑影响,不纳入区域划分。

      

      研究数据中,空气质量数据包括中国环境监测统计总站发布的2013-2014年74个城市每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ir Quality Composite Index,AQCI),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4年1-12月161个城市每日空气质量指数(AQI),新浪微博号“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排行”播报的74个城市2013-2014年每日及每小时空气质量数据。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主要来自《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全国及各省(市、区)《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以及各省(市、区)2012年统计年鉴。

      2.2 空气质量空间效应检验模型

      2.2.1 全局自相关模型 采用全局自相关描述城市单元空气质量变化的整体分布状况,以判断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在空间上是否存在集聚性,通常用的检验统计量有Global Moran's I指数[37-38],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