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明元,男,山东胶南人,天津商业大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理论,E-mail:lvmingyuan808@163.com,天津 300134;陈维宣,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原文出处:
资源科学

内容提要:

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贡献的差异需要从结构演进方向上进行研究。本文将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分解为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以劳动和资本要素生产率为基础重新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建立普通模型、增长模型与弹性模型实证检验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降低显著地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并且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者之间差距的扩大有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负效应,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上升对能源效率提高具有正向效应。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产业政策的趋向应重点引导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降低其对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并同时缩小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之间的差距;而能源政策的倾向则应重点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投入来促进能源效率的改善。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6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6-05-25

      DOI:10.18402/resci.2016.07.15

      1 问题提出

      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明显且日益突出,不仅面临着能源供给的“流量约束”,还面临着“存量约束”的威胁,而且从“流量约束”向“存量约束”转变的速度不断加快,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效率则是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联系起来的重要指标,受到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等方面的显著影响,它的高低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个方面。

      从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影响的讨论存在不同的观点。

      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对能源效率及其增长率产生显著影响的观点认为,中国如果继续保持过去的增长速度而不进行结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破坏[1];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将会提高能源效率[2,3]。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最大但能源效率却最低;工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与生活部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最大,而商业、建筑业和农业的影响程度较小[4];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投入冗余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产业相比,第二产业中的能源密集型产业更容易形成能源浪费[5],Hong Li等利用超SBM模型比较了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的能源效率差距[6]。

      但是,另一些学者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史丹认为影响区域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而不是第二产业的比重[7];余泳泽等、Guan Yang等则认为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有限[8,9];而He Tianli等则认为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导致了能源强度的提高,即能源效率的降低[10]。

      总体来看,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对能源效率贡献差异的争论,学者们至少从产业结构的作用临界和区域差异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在产业结构的作用临界方面,Ke Li等利用非线性方法证明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作用的转折点为40.435%,当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大于临界值时,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能源强度的提高[11];而当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临界值时,产业结构升级则会导致能源强度的下降。在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方面,Guo Guangtao等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便可降低单位GDP能耗2.7%,并保证西部地区GDP总值和劳动者报酬年均增长超过8%[12];贾慧婷也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减轻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东部地区则不明显[13]。而Liu Jiajun等则认为产业结构合理或产业结构调整初期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明显,而产业结构合理低端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不明显[14]。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升级是否能够提高能源效率还存在争论,产业结构作用临界和区域差异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的争论,但是产业结构升级与演进的方向如何影响能源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将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分解为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并重新构建基于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第二,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检验产业结构在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维度上的升级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并比较两个方向上演进效应的差异。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指标,第三部分设定模型形式与数据说明,第四部分进行实证分析,并加以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得出结论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产业结构升级与能源效率评价指标构建

      产业结构演进与升级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本部分将从劳动和资本要素生产率的视角,重新设计与构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评价指标,以及能源效率评价指标。

      2.1 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

      结合资源配置论与结构动态均衡理论的主要观点,本文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生产要素通过在产业间的配置、利用、转移与流动等方式实现各产业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并显示出一定的结构效应。

      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行测度时,通常采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但是这种评价指标存在诸多缺点,干春晖等引入泰尔指数对此作出修正[15];吕明元等详细评价了这两种计算方式的缺点,并进一步做出修正[16]。但是这些指标都是在单要素条件下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的评价,而实际经济生产活动中则还包括资本等其他要素,这些要素的配置状态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①。

      针对产业结构偏离度设置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根据上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重新定义基于劳动与资本多要素条件下的偏离度评价指标:

      

      式中Instru_depa为产业结构偏离度(Departure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y为产值;F为生产要素;i为第i产业;j为第j种生产要素;m为生产要素种类总数;n为产业总数;m与n都是开放的集合,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设定②。为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为第i产业中第j种生产要素的比重;相应地,则为第i产业中第j种生产要素的比较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越高,表示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中的配置越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也就越低,经济发展更倾向于不均衡;反之,则表示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中的配置更趋合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则越高,经济发展也趋于均衡。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本文以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倒数形式来表征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其公式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