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价值观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希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青年研究所。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90后”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适应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内在变迁逻辑,形成了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内涵的新价值观,发展出自信的、理性的、面向世界的新爱国主义。“90后”新价值观体现出承继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进步性与开拓性的统一、抗争性与偏离性的统一。“90后”新价值观作为社会新品质的生成与发展,具有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积极意蕴,但也存在不完全性和非彻底性、非均衡性和非主导性、过渡性和阶段性等历史局限。“90后”肩负着代际和谐与新价值观发展的历史责任,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代际和谐发展理念,与“00后”及其后的新青年世代持续地自觉地肩负起新价值观发展的重任。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6)09-0023-08

       “90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烙上了明显社会发展特征的社会世代,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共同社会特征的社会群体。“90后”群体形成的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内涵的新价值观,是我国全方位形成工业社会和初步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反映出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在变迁逻辑,承载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作为全社会优先价值观生成发展的历史重任。

       一、代际价值观变迁与“90后”新价值观的客观必然性

       1.代际更替与代际价值观变迁

       任何社会成员在青少年时期总是受到所处时代的直接影响,都会不同程度地被刻上时代的烙印。每一个时代影响和造就具有本时代特征和内涵的社会世代,年龄差异和时代特征差异共同造成代际差异明显的多代并存状况。新生代与中年代、老年代等多世代并存,是任何社会均存在的客观社会现实。新生代以新生活方式、新行为习惯、新青年文化等作为载体,从日常生活层面表现出新现象、新事物、新文化,为中年代、老年代所普遍直接感知并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回应和反馈,由此标志着新生代在社会结构中的全面生成。新生代的社会本质,就是新的年龄组群以相近的群体意识、相似的群体行为、共通的群体诉求、类似的社会期待进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并以相对稳固的社会群体方式采取社会行动和进行群体利益博弈。

       新生代总会以或多或少的新特征与中年代、老年代相区别。新生代的新特征是该年龄群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因素影响的直接反映,也是新时代特征的外在表征和直接代言。恩格斯在1841年出版的《伊默曼的〈回忆录〉》中指出:“伊默曼说,他在《回忆录》中描写的那个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人的性格:青年人的基调响起来了,青年人的情绪表达出来了。这难道不是跟我们的时代所见到的完全一样吗?……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因为他们必须解决日益增长的矛盾。”[1]新生代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社会产物。新生代社会地位的全面巩固,意味着社会结构中新社会群体的生成发展,意味着旧有社会结构中代际关系的新变化。

       一个社会的优先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会跟随社会变迁而发生改变;优先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本质表现和内在原因。不断生成的新生代,总是处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之中。新生代促进代际关系的变化,必然形成代际更替的社会结果。代际更替是任何社会都会发生的事情,是历史发展和人类承续的一种表现,又是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机制和动力。代际更替一般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变化,社会变迁平缓时期代际更替的社会效应较弱;社会变迁剧烈时期代际更替的社会效应明显,经常带来代际之间的全方位变化。新价值观的产生和形成,与新社会成员处在价值观形成的人生阶段相重合。新生代一般会把社会重大变化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之中,又主要通过生活方式和青年文化得到直接凸显。因此,代际价值观变迁是代际更替的最深刻根源和最本质表现。

       代际价值观变迁理论基于两个关键理论假设:一是匮乏假设,即社会成员一般倾向于赋予最紧迫的需求以最高的价值,使之成为自己价值观系统中的优先价值;二是社会化假设,即物质条件和优先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难以实现同步变化,优先价值观的变迁一般滞后于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变,主要通过代际更替即新生代进入社会前台而实现,也就是说,“个人的基本价值观反映的是其未成年阶段的生活条件,并且价值观的转变主要是通过代际的人口更替实现的”。[2]从世界范围看,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或优先价值观的转变,基本上都是通过代际更替来实现的。

       代际价值观变迁不仅是一种理论描述,更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准确反映。1970年,美国学者英格尔哈特对西欧六国价值观的研究显示,年轻群体和年老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优先价值观差异,强调经济和人身安全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在老年代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强调自主和自我表现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比例极低,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物质主义者是后物质主义者的12倍。从总体上看,物质主义者是后物质主义者的4倍;在美国,则是3倍。到2008年,西欧后物质主义者在数量上已经略微超过物质主义者,美国的后物质主义者则是物质主义者的2倍。[3]通过数次的代际更替,年老代退出和新生代不断进入,实现了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社会优先价值观在整体上的巨大变迁,从而完成代际价值观的全面变迁。

       2.“90后”的客观存在与代群体本质

       世代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其划分标准则是主观世界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抽象概括,对世代的界定就是对客观社会事实的一种理论描述。每一个世代都有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主要内容的双重属性。年龄是划分不同“代”的最基本和最明显的标准,也是“代”的生理属性或自然属性的明显表征。传统的代际理论认为,“一代的持续时间有多种估算方法,许多人认为是15年,但大多数人认为是30年左右”。[4]有研究者把1919年至1990年代的中国青年划分为三代,分别是“年轻的激进主义者”(1920年代至1940年代)、“革命青年”(1949年-1976年)以及“‘青年’的解体”(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5]在代的持续时间上采取的是30年的界定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同时并存的多个世代所涵括的年龄段长度也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老年代所涵括的年龄段一般最长,中年代涵括的年龄段居中,青年代即新生代所涵括的年龄段相对较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青年代的群体社会特征变化较快、群体内部异质性较大,世代的共性特征的概括能力相对较弱。更重要的是,对新生代的年龄段划分会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工作目的不同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变化的速度越快、范围越广、力度越大,则所属时代的主要世代的社会属性在速度、广度和深度上的变化也越明显,世代形成的时空也越短,[6]世代的年龄范围也会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来选取最为合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