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青年社区工作者的培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凌云,女,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问题、社区治理等

原文出处:
青年学报

内容提要:

社会治理创新要求建立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力量,青年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适应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基层社区治理的成效。研究表明,青年社区工作者在职业成长中面临种种问题,突出表现为社区工作转型中的角色定位困惑、知识谱系转变中的知识技能不足、社区治理创新的支持与合作网络欠缺。要根据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逻辑,明确社区工作者的复合型角色,从本土化与专业化的创新融合角度,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育方式,扩大社会网络、创建组织网络,为青年社区工作者的能力拓展创造条件。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47(2016)03-68-06

       2014年年底,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调研成果“1+6”系列文件发布之后,社会治理创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推动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2015年,《关于建设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有关事项的通知》(沪民基发[2015]7号)、《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指导意见(试行)》(沪人社综[2015]108号)等文件出台,各区县随之推出实施细则。截至2015年10月底,各区县已基本完成社区工作者签约、起薪等工作,全市计划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约4.1万人,其中首批已纳入近3万人。[1]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本研究所讨论的“社区工作者”采用2014年上海市“一号课题”及后续政策文件中的界定,即主要指就业年龄段的居委会全日制工作人员,街道、乡镇中心聘用人员,街道、乡镇聘用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经区县党委、政府批准纳入的人员,其中居委会工作者构成了这支队伍的主体。

       像许多城市一样,上海市的社区工作者一度以中老年人为主,2007年,全市有超过55%的居委会工作者年龄超过了55岁。[2]为顺应现代社区治理的需要,近年来各区县纷纷招聘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担任社区工作者。例如虹口区于2011-2012年招聘了360多名青年专职社区工作者;长宁区等区县在社区工作岗位的招聘中优先录用大学生;另一些区县如闸北则实施了“班长工程”,即区委选派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时至今日,青年已经成为社区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根据上海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10月首批纳入职业化体系的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仅为37岁。青年社区工作者的比例上升,意味着年轻人将逐渐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职业能力与工作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后基层社区治理的成效。

       青年对基层社区工作需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发挥青年优势、展示自身能力的同时,青年在具体工作中也可能遭遇种种困难、产生迷茫的心态,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给予支持和引导。尤其是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基层社区治理的推进要求社区工作实现转型,青年社区工作者的培育亟待加强。笔者在2012-2015年的三次基层社区调查基础上,根据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逻辑,针对青年社区工作者职业适应中的困难与问题,探讨如何促进青年社区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培育新一代基层社区治理精英。

       一、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工作的转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综合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的观点,可以发现社会治理创新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到现代的社会治理,意味着价值理念、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基层社会形态的重构。在价值理念上,从社会控制思维转变为公共治理理念。在治理模式方面,涉及治理主体、权力运作、治理方式的全方位转变。治理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公众参与得到支持和鼓励;权力运作模式从国家自上而下的管控,走向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治理方式则从具有强制色彩的管理与控制,转而重视利益调解与关系协调,并强调政府职能转变,致力于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上述治理模式的转型有赖于制度与机制创新,要真正付诸实践则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壮大。可以说,社会活力的激发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基层民主的运作空间,是公共服务传递的终端环节。基层社区治理的发展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与重要形式。在理想状态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在基层社区中得到落实;社区权力结构在居民自治中得以重构,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开始形成;城市社区人际关系得以重建,社会资本获得提升,居民主体性意识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得到发育,基层社会形成自我管理与自主协调的体系。

       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的转变,需要基层社区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也必然要求社区工作及其从业者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的社区工作重在自上而下的管理与政策落实,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的社区工作,是居委会干部等社区精英,与社区中的多元行动主体协同工作,运用社区内外部资源,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协调利益关系、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从管理取向到服务取向,从精英决策到民主自治,从一元主体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所带来的理念与模式的转型要体现在现代社区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为回应上述转型,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需要转变,知识体系需要拓展;青年社区工作者的成长也要求外部的组织网络与社会支持系统随之做出改变。

       二、青年社区工作者面临的三重问题

       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青年社区工作者是基层社区治理任务的重要担当者。与年长的社区工作者相比,他们普遍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有朝气、有活力,接受新理念、新事物的能力强,在社区治理创新中有一定的优势。经过数年的历练,基层社区已经涌现出一批表现突出的青年社区工作者,展现了青年所蕴藏的工作热情与创新能力。然而,面对当前社区工作转型的挑战,青年社区工作者在职业适应与发展中也遭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角色定位、知识技能与支持网络三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