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前鉴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凯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中,财富急剧增长,引发了人们对于财富伦理、财富文化的更多追问。由于西方社会率先进入现代化时代,西方学者面对财富与自然、财富与社会、财富与人的激烈冲突,提出了异化现象、物化现象、技术理性现象以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走出金钱至上所造成的财富与伦理背离的历史迷雾,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出分析和阐发,以收警示和借鉴之功。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6)05-0116-08

       所谓财富,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承载体,是人们利益关系的凝结物。因此,财富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财富伦理就是指人们创造、占有和安排财富的方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财富生产、交换、分配和使用过程中蕴含的道德内涵和伦理意蕴。它是人类在认识、创造、支配和使用财富的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定的观念把握,是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依据。财富伦理作为人类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理性调节,是一种向善的实践理性,它规范和调节着经济利益的分割,既具有现实性基础,又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某种理论反思和超越。财富伦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造财富的冲动力,二是节约财富的抑制力,三是合理运用财富的智慧。财富伦理要求人们从其主体性地位出发,通过创造财富来发展自身的个性和潜能,通过合理运用财富来获得自身的意义和地位,实现自身的价值。财富伦理所要追求的是财富与自然、财富与人、财富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从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近现代工业文明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由于工具理性的僭越和价值理性的消退而造成物对人的统治、人的本质的异化等。西方社会由于率先进入了现代化,所以西方学者对此认识较早。从理论渊源上讲,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现象,再到卢卡奇所揭示的物化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财富伦理观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异化现象是私有制条件下财富社会难以避免的命运,也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深刻表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了异化现象的秘密,为我们认识财富社会的伦理缺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海德格尔对此做出了高度的评价[1],他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深入到了“历史的本质性”中。

       作为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提出的概念,“异化”对工业化进程的批判意义历久而弥新。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是从国家问题开始的,他曾指出:“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导的异化”[2]。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开始从政治异化转向经济异化,接触到异化的经济基础。他说:“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2](448)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异化主要是指经济领域的异化,但内容绝不限于经济。这使他把劳动与人的异化问题结合起来予以深入的考察,认为异化是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是异化现象的本质。劳动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3]人类通过劳动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是劳动积极的一面。可是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还有其消极的一面。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利益本应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本质性的力量,但是劳动的异化却产生了与其对立的资本。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异己的力量,就是劳动异化。劳动被异化了,人的本性也就被异化了。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综合经济学、哲学相关概念后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从分析中得出:每个领域都是人的一种特定异化,而生产过程劳动的异化是一切异化的基础。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异化为产品、异化为财富、异化为权力、异化为一切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在这样的社会里,那些不劳动的社会集团通过各种形式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并剥夺他人的自主权。

       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考察。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异化。工人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者,主体应该是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当然的归其占有,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就不得不消费得越少。他越多创造价值,他就越加失去价值,失去品格,他的生产品越齐整则劳动者越不齐整,他的对象越成为文明的,劳动者则越沦为野蛮,劳动越有实力则劳动者越成为无力,劳动越有精神,则劳动者越加失去精神而成为自然奴隶”[3](54),这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互为正比。“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4]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异化。劳动产品不过是劳动活动的结果,劳动产品的异化就在于更为根本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劳动是外在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4](94)。其次,从劳动过程来看,“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自我异化”[4](95)。最后,从劳动结果来看,“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4](94)。“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4](94)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异化。“这样一来,异化劳动造成如下结果: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4](9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