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经验加工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公正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作者简介:
刘燕君,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马红宇(通讯作者)(E-mail:mahy@mail.ccnu.edu.cn),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梁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刘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马露露,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杨林川,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心理科学

内容提要:

基于认知-经验理论,采用行为实验法和情境故事法,探讨了不同信息加工方式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受害者敏感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理性加工相比,经验加工下个体对不公正有更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合作意向更低;受害者敏感性调节加工方式与不公正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即受害者敏感性低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交互作用显著,受害者敏感性高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没有交互作用。


期刊代号:B4
分类名称:心理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60427

      1 问题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公平或公正感知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情感等有强烈的影响(Colquitt et al.,2013),面对不平等的分配结果或在结果决策过程中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个体将会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也会表现出更多消极的偏离行为(王宇清,龙立荣,周浩,2012;Brebels,De Cremer,& Sedikedes,2008),不利于员工及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在真实的组织情境中,如何避免不公正出现以及怎样有效降低不公正的消极影响,是管理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对公正事件反应主要存在三种解释机制:直觉主义模型(intuitionist models)认为人们根据直觉和内部感觉对公正进行反应(Haidt,2001);理性主义模型(rationalistic models)主张对公正事件的反应由理性的推理过程决定(Krehbiel & Cropanzano,2000);而双加工过程理论(Dual Processing Theories)认为情感体验和认知理性过程均影响人们对公正的反应,随情境或个体不同,其中一种过程占主导(Epstein & Pacini,1999;Strack & Deutsch,2004),即情境可能引导个体使用不同信息加工方式,进而影响到对公正事件的反应。本文基于双加工过程观点,探讨了理性-经验加工对不公正反应的影响。

      认知-经验理论(Cognitive-Experiential Theory,简称CET),是双加工过程早期理论的一个分支——认为个体以理性系统(rational system)和经验系统(experiential system)两种相互影响且平行的系统进行信息加工(Epstein,2014;Epstein,Lipson,Holstein,& Huh,1992)。使用经验加工的个体通常会自动快速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事件,然后评估该事件产生的情绪体验,而使用理性加工的个体更多基于言语和规则,进行有意识地推理分析,强调规则和逻辑,并遵循客观规律(Epstein,2010)。最近研究表明,个体的信息加工偏好与冲突管理、人际影响策略等领导效能密切相关(Cerni,Curtis,& Colmar,2014)。

      虽然两种加工系统有联系,但经验加工和理性加工具有分离性,可通过改变个体所处的情境,暂时激活或启动个体使用不同加工系统(Godek & Murray,2008;Schul & Mayo,2003)。Maas和Van den Bos(2009)基于认知-经验理论探讨了分别启动经验和理性加工状态对个体对公正和不公正事件情绪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处于经验加工状态时,对不公正的消极情绪反应最为强烈。因此,当个体的经验系统被激活,不公正相关事件唤起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经验加工将会催化相应的行为出现;相反,当理性系统被激活,理性加工可潜在压制负性情绪的唤起(以情绪作为启发物进行公正判断),进而也会弱化相应的不公正行为反应,具体假设为:

      H1:与理性加工相比,经验加工下个体对不公正的消极情绪更强烈,合作意向更低。

      不同个体会对同一不公正事件的感知及反应不同,即对公正事件的敏感性不同。社会公正研究表明,公正敏感性是一种稳定且跨情境一致的个体差异,指个体知觉不公正的难易程度以及对知觉到的不公正所做出反应的强烈程度(Schmitt,Gollwitzer,Maes,& Arbach,2005)。相对于公正敏感性低,公正敏感性高的个体更容易感知到不公正,产生更加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Baumert,Gollwitzer,Staubach和Schmitt(2011)研究认为,特质、信息加工和行为相互联系,信息加工会受到相关人格特质的系统影响,公正敏感性高的个体在编码或提取信息时,新的有关信息更易与记忆中已有的不公正概念建立联系。激活的不公正概念影响随后的信息加工,对相关的情境因素的注意变得自动化,并以此对事件做出解释。

      因此,当前研究基于情境与个体交互视角,探讨了受害者(因不公正事件而受到损失的个体)公正敏感性对加工方式与人际不公正反应之间关系的影响。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受害者敏感性高的个体能够抵制住理性加工,更易受到经验加工的影响,也更容易感知到不公正,产生更强烈的不公正反应,具体假设为:

      H2:受害者敏感性调节理性-经验加工方式对人际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即受害者敏感性高的个体,人际公正与加工方式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受害者敏感性低的个体,人际公正与加工方式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交互作用显著。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实验1通过严格控制的行为实验法,旨在考察启动的理性-经验加工方式对程序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为增加本研究的生态效度,将实验室研究结果拓展到真实的组织情境,实验2选取已参加工作人员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情境故事法探讨了启动的理性-经验加工方式对人际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受害者敏感性对加工方式与不公正反应关系的调节作用。

      2 实验1

      2.1 被试及实验设计

      在湖北某高校招募到125名大学生参与本次实验,有效数据91份,其中男生29名,女生62名;平均年龄为21.80±2.48岁。采用2(加工方式:经验vs.理性)×2(程序:公正vs.不公正)的被试间设计。

      2.2 实验程序和材料

      被试来到实验室,首先填写基本信息,所有实验指导语及内容均在计算机上呈现,被试将和另外两名被试(A和B)同时完成一份自编职业测试题。然后告诉被试本次实验包括练习测验、正式测验和其他题目作答(包括自变量操作和因变量测量)三个部分。最后,所有问题作答完,回访并答谢被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