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例学习理论述评与规则样例学习认知理论的建立

作 者:
张奇 

作者简介:
张奇(1955- ),男,辽宁辽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规则样例学习研究(辽宁 大连 116029)

原文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简要回顾样例学习研究主要历程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样例学习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这些理论的合理内核、存在的不足及应用上的局限性。作者结合自己及团队成员十余年来从事规则样例学习实验研究及理论探索的收获和心得,明确提出了建构规则样例学习认知理论的思想要点:规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和事物关系的认识,并据此制订的支配人们心理与行为操作的准则;规则样例学习是学生利用已知规则,在样例学习过程中经过新旧规则之间和样例规则与解题规则之间的逻辑推理,领悟新规则并掌握其应用的认知过程。


期刊代号:B4
分类名称:心理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6)05-0053-12

      DOI:10.16216/j.cnki.lsxbwk.201605053

      一、样例学习研究的历史概要

      早在中国古代墨家学说中就有样例学习思想的论述。“法,所若而然也。”《说》曰:“意、规、员,三也,具可以为法。”(《墨子·经说上》)这段话中的“法”指的是古代铸钱的模子,“若”是“如同”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按照模子铸钱,铸出的钱都一样。譬如画圆,可以依据圆的定义画,也可以用圆规画,还可以照着圆画,这三种都是圆的画法。照着圆画就是临摹,即样例学习。“效也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墨子·小取》)这里的“效”就是“效法”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效仿是一种方法,被效仿的是方法。所以,效仿得法就是被效仿者,效仿不得法就不是被效仿者,这就是所谓的效仿。“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墨子·小取》)这里的“辟”和“侔”都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来讲解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方法。“辟”是用别的事物来说明当前要知道的事物,“侔”是用学生已知的概念来解释新概念。

      孔子十分重视学生对样例的理解能力,他对那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论语·述而》)的学生,采取“则不复也”的教学态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举出了例子,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就不能再给他讲下去了。《礼记·学记》将其发展为“罕譬而喻”的样例教学思想。“罕”就是“少”,“譬”就是例子,“喻”就是讲授教学。“罕譬而喻”就是用很少的例子给学生讲明白知识和道理。中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就是最早的算术解题样例著作。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20世纪初教育界关注的课题。20世纪30年代,桑代克等人开展了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否定了心理训练说,提出了共同要素说。之后,相继出现了各种迁移理论和学说。这些迁移学说各自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学习迁移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教学实践意义。但学习迁移研究还不是样例学习研究。

      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成功地进行了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实验材料就是81张人工概念的图形例证。因此,有人提出“例中学”的建议①。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从专家与新手问题解决技能的差异研究中发现,专家与新手的解题策略不同,学习解题样例比单纯的解题练习更利于问题解决图式的获得②。由此,开始了用样例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的研究。

      起初,样例学习实验研究的课题有:(1)样例内信息整合研究(图文、视听信息的整合及“子目标编码”等);(2)样例间特征研究(样例的数量、样例之间的变异等);(3)样例学习过程中自我解释作用研究等。同时出现了相似性理论、解释性理论、四阶段模型和认知负荷理论等样例学习理论。

      21世纪以来,样例学习研究出现了繁荣景象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具体表现为:(1)样例学习研究的学科领域不断扩大,由数学、物理学扩展到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2)样例设计方法不断创新,样例类型不断细化,由完整样例与不完整样例发展到错误样例及正误样例组合,由单内容样例发展到双内容和多内容样例,由静态样例发展到动态样例等;(3)样例设计趋于专门化,由结果导向的样例发展到过程导向的样例;等等。

      二、样例学习理论述评

      (一)相似性理论

      样例学习的相似性理论是在概念学习相似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概念学习的心理机制,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相似说和解释说。相似说认为概念是由从多个例子中分离出来的相似性形成的。

      Murphy & Medin提出了样例学习的相似性理论③。该理论认为,样例学习就是对多个相似的样例进行比较并概括出样例中共有的规则,且规则中包含所有样例共有的本质特征。所以,应该向学生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样例,有助于学生辨别和类比,从而改善学习效果④。

      将该理论应用到问题解决样例学习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课题主要有:样例问题与目标问题的相似性以及解决问题规则的相似性等。蔡晨等人考察了正误样例之间的相似程度对物体受力分析规则正误样例组合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正误样例的相似程度分为高相似、低相似和不相似。实验结果表明,正误样例组合学习的迁移效果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效应,即正误样例的相似程度越高,学习迁移的效果越好⑤。张奇和赵弘所考察的算术应用题二重变异样例学习的迁移效果表明,测题与样例题表面特征的变异不能明显促进远迁移应用题的解决;而结构特征的变异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远迁移问题的解决,而且结构特征的相似性越高,远迁移的效果越好⑥。

      (二)解释性理论

      在概念学习解释说的基础上,Lewis(1988)提出了样例学习的解释性理论。他认为样例学习是学生根据一个或少数几个样例建构出“解释”的过程。Chi,et al.认为,“解释”是一种学习机制,是学生推断和解释样例中每个程序步骤的条件和结果,并运用定义的原则和概念加以证实的过程⑦。依据解释性理论,研究者们对自我解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