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6)04-0081-11 DOI:10.13231/j.cnki.jnip.2016.04.015 中国学界最早对波兰亡国史的关注,是在晚清亡国史研究的视野下展开的。涉及这一论题较早的篇文是俞旦初的《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亡国史鉴”》(载《世界历史》1984年第1期);该文最早注意到了涩江保的《波兰衰亡战史》的三种译本,并论及1901年《杭州白话报》上发表的《波兰亡国的故事》、1901年《经济丛编》上刊载的《波兰灭亡始末记》以及1903年《外交报》上刊载的《波兰亡国之由》等,不过其中许多资料作者并未经眼。邹振环《清末亡国史“编译热”与梁启超的朝鲜亡国史研究》一文,虽然主要讨论清末的朝鲜亡国史研究,但也注意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和梁启超的“亡国史学”,并以波兰亡国史为例,指出清末外国亡国史的书写是在晚清中国人借外国亡国灭种之惨状来警示国人,清末亡国史“编译热”是当时爱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随着学界关于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的活跃,出现了若干从这一角度切入的论著,如美国学者卡尔·瑞贝卡(Rebecca E.Karl,又译柯瑞佳)的《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一书,从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人对国外关于亡国史文本的解读来分析“波兰”是如何被灭亡以及国民是如何反抗外国侵略的,从而使中国读者认识到“同种”“亡国”“人民”等术语之间存在的历史联系。该书以相当多篇幅讨论汪笑侬据《波兰衰亡史》改编的京剧《瓜种兰因》,该剧写波兰战败求和,割地赔款,名为外国史事,实际上处处影射清朝政府。该书通过此一剧本叙述中国所处的世界全球性及建构“国民”意识的重要性。2012年冯克学的硕士论文《波兰亡国史与晚清民族主义书写》认为波兰亡国史在与涉及民族主义的有关观念互动中推动了晚清民族主义的勃兴。该文介绍作为一般历史知识的波兰亡国史传入中国的过程与情况,对晚清介绍波兰亡国史的著作进行了文本解读,指出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学者的阐释,“波兰”一词被塑造为“亡国”符号的状况。通过立宪派和革命派对波兰亡国史的解读与分析,探讨了晚清波兰亡国史如何与“国家观”“尚武观”“同种观”产生联系,并详细探讨了当时中国人对这些概念的认识[1]。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波兰亡国史的编译及其在晚清的传播情况,已有若干研究成果,但关于波兰亡国史书写如何演变,并无详细的研讨,上述论著都未对清末涩江保的《波兰衰亡战史》的汉文编译,作出清晰的表述。本文的重点在晚清波兰亡国史如何进行书写的演变过程的探讨,着力从魏源《海国图志》对西人关于波兰史文献的采辑为起点,研讨在晚清亡国史编译的系谱中最早出现的波兰,以及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波兰亡国史的书写和辛亥前“亡国史鉴”高潮中,中国知识人如何通过日本学者涩江保《波兰衰亡战史》的编译,利用“波兰”作为民族衰亡的政治符号来进行书写,并如何将这一符号有意识地提升为一种唤起民众族群意识、抗击清政府腐朽政治统治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 一、《海国图志》引用西人地理学汉文西书中的波兰 魏源《海国图志》五十卷本发行于1844年,1847年经修订扩大为60卷,1852年增补为100卷。百卷本卷四十六“大西洋”有“波兰国沿革”,主要采录《职方外纪》《万国地理全图集》和《地理备考》三书②。据笔者所知,汉文文献中最早介绍波兰的是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该书是继利玛窦世界地图之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人文地理的地理学汉文西书[2]255-288。该书卷之二“欧逻巴”部分有“波罗尼亚”的介绍: “亚勒马尼亚(拉丁语
,即德国)东北曰波罗尼亚,极丰厚,地多平衍,皆蜜林,国人采之不尽,多遗弃树中者。又产盐及兽皮,盐透光如晶,味极厚。其人美秀而文,和爱朴实,礼宾笃备,绝无盗贼,人生平未知有盗。国王亦不传子,听大臣择立贤君,其王世守国法,不得变动分毫。亦有立其子者,但须前王在位时预拟,非预拟不得立。即推立本国之臣或他国之君亦然。国中分为四区,区居三月,一年而遍。其地甚冷,冬月海冻,行旅常于冰上历几昼夜,望星而行。有属国波多理亚(Podolia音译),地甚易发生,种一岁有三岁之获,草菜三日内便长五六尺。”[3]95 谢方解释,“波罗尼亚”为西班牙文Polonia的音译,1569-1795年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艾儒略称其“国王亦不传子,听大臣择立贤君”,即缘于此。另外,《职方外纪》中有两处介绍波兰出产的“琥珀”:“海滨出琥珀,是海底脂膏从石隙流出,初如油,天热浮海面,见风始凝。天寒出隙便凝,每为大风冲至海滨”[3]95。卷之五“四海总说”“海产”部分再次提及“琥珀”,称“琥珀则欧逻巴波罗尼亚有之,沿海三千里皆是,盖为风浪所涌,堆积此地,土人取为器物。”[3]154琥珀是长期埋藏于地下经过化学变化失去挥发成分而达到稳定状态的树脂化石。所谓“海滨出琥珀”是指波兰北部波罗的海沿岸,以产琥珀闻名,在距今4 000-6 000万年的砂层中有大量不规则结核状、棒状或小滴状的橘黄色、棕色、红色琥珀。琥珀为中国人的喜爱之物,艾儒略重点加以介绍,显然是为了迎合国人的趣味。 《海国图志》采辑的另一部述及波兰的地理学汉文西书是晚清葡萄牙人玛吉士的《外国地理备考》(Geography of Foreign Nations)③,该书是作者从大量的外文资料中选材,以十分流利的文言文写成的,当时就备受中国学者的重视,著名学者陈澧亲自为它校订,1847年被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丛书》辑录。该书卷首又称“新释地理备考”,在收录《海山仙馆丛书》前是否有过单行本,待考。后来该书又有部分为王锡祺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卷辑录出版。全书分10卷,卷1、卷2论自然地理,卷1分地理志、地球论、地球循环论、地球五星序秩、日月蚀论、地圆论、寒温热道论、经纬二度论、地球时刻道论、辨四季寒暑论等二十项,卷2分二十二项论述气、云、风、雷电、流星、虹、光环、日月重见、北晓、雨、雪、雹、露、霜、雾、冰、潮、水流、河、地震和火山等,文中附有地球循环图、四季寒暑图、经纬二度图、赤道图、黄道图、午线图、五道图、日月地球各星环道全图等16幅;卷3为邦国法度原由政治贸易根本总论;卷4至卷10为地球总论及
啰吧全志、哑细哑洲全志、哑啡哩咖洲全志、哑美哩咖洲全志、啊噻哑呢洲全志④。该书
啰吧全志部分述及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