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俞金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06);洪庆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对于全球化的历史,人们多关注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和联系纽带的加强,说明和诠释人类从彼此相对孤立的状态,转向相互联系渐趋密切,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但这种关注欠缺一个重要的维度,即世界各地趋向于使用统一的时间体系的过程。事实上,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空间联系的逐渐扩大和加强,与人类为建立全球统一的时间体系作不断的努力是同步进行的。时间的标准化,既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时间是社会文化时间,时间的社会性必然导致人类在全球交往层面上所使用的时间趋同。与全球化一样,全球时间标准化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与这个趋势的任何抵触都难免失败。不过,这不纯粹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由于时间又具有政治性,时间趋向统一的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和霸权。到19世纪后期,以格列高利历和格林威治本初子午线为基础的全球通用时间体系和时间标准基本形成,体现了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当时世界上所处的霸权地位。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11 期

字号:

       对于全球化的历史,无论是把它限定在最近的三十年,还是将它追溯到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人们关注的都是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和联系纽带的加强。学者们从交通联系、人员和经贸往来、文化交往,乃至物种和疾病的交流传播,多视角多维度地说明和诠释人类从彼此相对孤立的状态,转向相互联系渐趋密切,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全球史叙述中,欠缺一个重要的维度,即世界各地趋向于使用统一的时间体系的过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①事实上,时空不可分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以相应的时间体系为参考,没有一个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时间体系,就会给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造成种种不便或阻碍,导致全球交往难以顺利展开。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空间联系的逐渐扩大和加强,与人类为建立全球统一的时间体系作不断的努力是同步进行的。可以说,时间的标准化,既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全球化的历史阐释,倘若缺乏“时间维度”,难免不够完整。

       本文重在探讨自16世纪以来人类时间观念和计时体系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向统一的进程。由于时间的社会性,全球化导致人类在全球交往层面上的时间趋同。与全球化一样,全球时间标准化是一个必然的和无法抗拒的进程。但这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过程,由于时间的政治性,全球时间标准化的进程中充满了竞争和霸权。

       一、时间的社会性

       时间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时间,如天体运行所造成的周而复始的节律,四季循环和昼夜交替等都是自然形成的时间,霍金的《时间简史》探讨宇宙从大爆炸以来的变化过程,这是自然的时间史;二是社会时间,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时间,例如“周”作为一个时间度量单位,在不同的社群中“一周”由七日或八日等多少不一的天数所组成,这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节律相协调的时间。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通常是指社会时间。

       不过,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并非截然分离,毋宁说,社会时间是根据自然时间来重新组织和划分的时间,“年”本来是天体运行所造成的自然的时间度量单位,但不同的文明根据自身的需要,有的选择了阴历年,如伊斯兰历;有的选择了阳历年,如古代玛雅人;但更多的历法在遵循月相变化的情况下,又顾及太阳,选择阴阳合历,如犹太历、古希腊历、高卢历、中国的历法,等等。而一年的起始在不同的族群中也多有不同,例如公历与我国农历的年,有各自的开端。这说明,“年”是人类根据天体运行周期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和文化特性的时间单位。同样,地球自转一周产生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的“一天”,这也是自然形成的时间节律,人类无法改变。但一天从何时开始,这完全由人类决定。犹太人和穆斯林的一日从日落开始。历史上,古希腊人和巴比伦人也是这样。但传统的天文日和航海日是从正午开始的,以便把整个夜晚的观测都归入一个日期。到19世纪末期,人类才统一把一天的开始定在午夜。把一天分割为24个小时,更是人类的创造,而这也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③可见,社会时间是人类在自然时间的基础上再造的时间。

       的确,再造和完善时间体系是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的事实。我们已知的一些古老文明都形成了一套与自身的条件相适应的时间体系。④在当代世界,即使那些仍处在部落生活阶段的原始族群,也有他们独特的时间体系,例如,人类学家发现,生活在20世纪的非洲努尔人存在着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条件相适的“生态时间”和“结构时间”。⑤人类有自己的时间体系,这是一种基本的需要,如同人类对空间的需要一样。空间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时间体系则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秩序,它是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工具。⑥有了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时间规则,人类的生活才有秩序,即使人们从事涉及面比较广泛、复杂的社会活动,也能有序展开。

       不仅每一个社会或文明有自己独特的时间体系,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间体系也会进一步完善。大体上,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追随大自然的节律,主要是适应自然时间,例如,人类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生产活动,日常生活则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在这种社会里,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时间规则比较粗略,对时间作简单的划分基本上就能满足日常的需要,像“分”和“秒”这种细小的时间单位用处不大,“时”(无论是“小时”,还是“时辰”)就可成为分割一天时长的基本的时间度量单位。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比“时”更小的时间单位是“刻”。⑦但“刻”这个概念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时间度量单位,倒不如说,它常常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用来表示事物变化速度极快的关键节点,说明情势的紧迫或危险,如“即刻”、“此刻”、“顷刻”、“刻不容缓”,等等。“时”与“刻”连用,形成“时刻”、“时时刻刻”等用词,这同样意味着事情已处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了。由此可见,以往的时间划分虽然比较粗放,但是已能够适应农业社会的需要。近代以后,工商业发展起来,社会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曾经适用的时间体系现在已显得不够精细。此外,交通工具也得到改善,尤其是铁路开始运行,旅行速度加快,社会交往更加频繁,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精细度及精确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以前在天文观测中才用到的“分”、“秒”,到后来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时间。“分秒必争”或“争分夺秒”这些用词只有在近代的社会生活中才显示出它们的实际意义。⑧可见,人类的时间观念和规则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在发展,时间标准和规则就趋于复杂、精细,时间体系也随之完善,⑨人类的时间本质上是社会文化时间。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