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会有一个结果,你勇敢地承担这个行为的结果,就是在对自己负责。 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小个子男生小帅,家境颇为富裕。上了六年级,他开始非常注意打理自己的头发,不知道用了什么新的护发产品,每天都把头发弄得非常油亮且一丝不乱,如果不看他小小的个子,只看他的头发,每天都像一个要参加什么仪式的大款。经过观察,我发现,他的母亲也是这样的风格。很多任课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个孩子,让我有机会说一下他,小学生还是要朴素一些,我虽然也觉得这个孩子有什么地方不对,但其实他并没有做错什么,我该怎么说,说他爱清洁爱整齐太过分了吗?直觉告诉我,如果看不清楚孩子的错误本质,最好什么都先别说。 过了一学期,情况又有了发展,他不仅继续打理着头发,还开始喷起了香水。一次去活动基地,他身上的香味扑鼻。我虽然感觉很不对劲,但依旧在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该喷香水这个错误的本质是什么呢?不符合我们眼中对一般小学生的要求吗?我依旧在犹豫是否要跟他谈一次话。 不久,有孩子在背后给小帅起了一个新外号“香水哥”,这个外号在传到小帅耳朵中之前,首先传到了我的耳朵中。于是,我觉得时机到了,我可以谈一次话了,但我知道,这不应该是一次批评,甚至连劝导都算不上,因为小帅并没有任何过错。 我找了个机会,把刚刚听到的他的新外号“香水哥”告诉了他,我问他这个外号如果广泛传播开来,他愿不愿意接受。他脸红不答,我也就没再说什么,我想一个高年级的小学生他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久后,“香水哥”消失了,油亮的头发也消失了,一个朴素大方的小帅又回来了。 整个过程我只是依靠了我的教育本能,事后,我也在思考这当中的奥妙。仔细想过,其实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会有一个结果,你勇敢地承担这个行为的结果,就是在对自己负责!有时候,一个孩子的行为不会造成很可怕的后果,我们的教育并不应该着急去阻止这个行为,我们只要尽一个成年人的义务:告诉孩子们这个行为的后果,看他是否能够承担就够了。 具体到这个案例:我可以一上来就训斥小帅,告诉他你太不像小学生样了,粗暴地让他不要再这副打扮了,再这样就不要进校门了。不过,按上述思路,小帅的行为不会造成任何巨大的危害,这是他的一个行为选择,他应该有这个自由,但这个行为的后果他也得接受,就是他远离了小学生群体的基本形象,不再合群了。我所做的,就是把这个行为的后果向他充分展示开来,他自然会去思考,然后决定是否能接受这个行为的结果。 这种教育虽然滞后,显效慢,但也给了孩子一个自己决断自己行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也正是一次自我责任感的教育!今天的孩子们的很多事情都是被父母包办的,他们做的事有的不是出于自己的愿望,而事件的结果也不会由自己承担,这代孩子最缺的就是对自我的责任感。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仿佛看到教育在我眼前开了另一扇窗。 在我们班上,一到下雨天孩子们就会把雨伞扔得到处都是,下课时经常将别的孩子绊倒,而班级里又是水又是泥,脏成一片,但孩子们完全不在乎。 以前,我会在上课前开一个小短会,把我的意志传输下去:以后下雨天,一进门就都把伞立在墙边。但这天,我用手机拍下了班里脏乱的一幕幕,最脏的几个地方,最乱的几个角落,然后某个班会前,我用多媒体播放这些照片,问大家这是哪里?有个别孩子认出这是我们的教室。然后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讨论,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接受这样的脏乱。孩子们当然说不愿意,他们自己就找到脏乱的“元凶”:乱扔的伞,并找到了解决方案,跟我想的基本一致:一进门就放在墙边上。 下一个雨天来了,孩子们多数都没忘记自己的承诺,小伞立成了一排,虽然也出现了个别几把小雨伞,但同学们会相互提醒,乱放的小伞最终也都立到了墙边。 由此,我想到了,责任的本源是什么——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责任教育的本质就是告诉孩子们行为的结果,你是否可以承受。这一点对我的教育生涯有莫大的帮助。今天的孩子们没有很多机会选择自己的行为,他们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勒令去做事的,因此,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可以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教师今天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哪一种选择对应哪一个结果,而结果是不是自己要得到的。因为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行为一旦做出,结果就一定要接受。另外,在他们看不清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时,我们这些成年人,要动用自己的经验,展示结果给他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