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6)15-0001-08 DOI:10.6049/kjjbydc.2015120524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后发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一直处于世界前列。1992-2011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约为10.7%,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高速的经济增长推动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甚至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然而,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并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而且支撑中国经济规模和速度的主要是以要素投入和资源环境消耗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1]。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速度趋缓、结构趋优的“新常态”[2],面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挑战,而且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乏力的现象日益显现。由此,中国日益注重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创新2.0”和“互联网+n”等发展举措。这是因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持久性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3-4]。鉴于此,亟需探析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及其与世界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分析中国技术赶超能力,探寻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潜力,为新常态下中国的技术赶超提供理论支撑。 有关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家技术差距变化的研究,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家的技术水平呈现收敛效应。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后发优势论均认为后发国家可借助“后发优势”,缩小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5-6]。中国学者范黎波等[7]也发现中低收入国家的技术水平逐渐收敛于高收入国家,全球各国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②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家之间长期内会形成恒定的技术差距。Barro和Martin(1995)引入模仿成本概念,研究认为随着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家技术差距的不断缩小,后发国家可模仿的技术越来越少,模仿成本也随之高企。因此,当后发国家技术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将面临技术引进瓶颈,最终与先发国家之间呈现稳定的技术差距;③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呈现“马太效应”。由于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家在资源禀赋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加之先发国家为防范后发国家技术赶超而实施的技术封锁,使得后发国家极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技术依赖陷阱[9],导致后发国家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 现有关于中国技术赶超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以及资源配置和赶超路径[8-9],也有学者基于技术能力构造了技术追赶模型,并以区域差异为视角探寻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由此可知,后发国家能否借助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赶超,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并且尚未对中国技术赶超与世界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进行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将美国作为世界技术领先国家的代表,收集反映中美两国技术水平的数据,统计分析中国技术水平以及中美技术差距的变化趋势,并基于内生增长函数和拓展的南北扩散模型构建技术差距数理模型,进而从短期和长期视角解析了技术差距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证探究中美技术差距的影响机制,进而提出缩小中美技术差距的对策建议。 1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1996-2012年中国技术水平的纵向变化趋势,并通过对中美两国技术水平序列数据的横向比较分析,探讨中国与美国技术差距的演进态势。 1.1 中国技术水平变化 现有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判主要基于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角度,技术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驱动力,能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因此,经济效益可以反映一国的技术创新水平。鉴于此,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及经济增长效益角度,分析中国技术水平变化趋势。 (1)技术创新投入。研究与开发(R&D)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对一国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自1996年以来,中国研发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强度持续提升,推进了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如图1所示,1996年以来,中国研发支出经费总额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尤其2004年以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逐渐意识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副效应,更加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出了一系列激励企业研发创新的战略举措。尽管如此,截至2012年,中国研发支出强度仍然偏低,并未达到创新型国家研发支出占GDP2%的投入比例。这可能源于中国前期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忽视了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且企业研发资源匮乏、创新动力不足,并局限于模仿创新和加工制造。
图1 中国研发支出 (2)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将促进专利授权量和新产品产值的增加,因此,技术创新产出可从专利授权量和新产品产值角度进行判断。由于新产品产值统计数据缺失,本文采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指标替代。①专利授权量。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产出的关键指标,反映一国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中国专利授权量保持逐年稳增的良好态势。自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中国专利授权量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43 780件增加到2013年的1 313 000件,增长了约30倍(见图2)。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中国的研发支出强度逐渐提升,使得专利产出效应越趋显著,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意识,促使中国专利授权量激增;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有效反映一国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由图3可知,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产值逐年攀高。2003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总产值逐年上升,仅在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而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政策,从而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FDI引入以及全球价值链的技术扩散,为中国学习新兴技术创造了条件,并且倒逼中国企业实施自主创新,从而推动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