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13年全球创业观察组织(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发布的第14个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显示:在GEM的60多个成员国中,中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排名第2,但企业存活率低,不足5%[1]。美国未接受创业辅导的小企业,4~6年内有高达55%的失败率,而接受创业辅导的企业失败率仅为20%[2]。可见缺乏创业指导是阻碍创业者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指导能有效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并帮助其发展[3-4]。因此,在各国创业促进战略中,利用创业导师对初创企业指导支持都是创业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5]。创业指导活动也开始吸引学者们的眼球,创业导师研究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是实际实施过程中,创业导师积极性不高,创业青年满意度低,创业扶持机构管理困难,导师制并没能发挥预期作用;尤其在创业导师的身份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究竟创业指导是不计报酬的志愿服务,还是应设计基于人力资源产权的激励制度等问题上,学术界以及实践层面存在较大的观点分歧。作为热点议题的创业导师研究究竟有哪些理论进展、研究机会?相应的解答有助于为创业导师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为建立健全我国创业辅导制度,培育和激励创业导师,有效促进创业指导活动提供借鉴。 因此,本文以“mentor”、“entrepreneurship mentor”、“novice entrepreneurs”、“entrepreneurship guiding”等为关键词,重点对国际创业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几个杂志——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JSBED)、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JSBM)、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I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IJEBR),和管理学顶级杂志——Management Science(MS)、Management Decision(MD)以及关注个人行为和指导关系研究较多的杂志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JVB)、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B)、Mentoring & Tutoring:Partnership in Learning(MTPL)等系统检索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与甄别,获得24篇直接相关文献,具体分布情况如表l所示。研究发现,创业导师研究从最初局限于论述其重要性与作用,逐步延伸到研究指导行为、指导效果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基本遵循“创业导师行为主体—创业导师行为方式—创业导师行为效果”的研究脉络,而创业导师激励机制、指导绩效评价及基于中国情境的研究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应当成为今后创业导师研究的重要内容。
l 创业导师行为主体研究 1.1 创业导师内涵 “Mentor(导师)”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人名,俄底修斯(Ulysses)在出征前,将幼子Telemachus委托给他的朋友门特(Mentor)照管,女神阿塞娜通过Mentor对Telemachus传话,最终Telemachus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从此“指导”(Mentoring)变成了一种教育年轻人的普遍方法。现在,Mentor这个词常指为指导对象提供激励和职业帮助的,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职位高、能力强的人[6-7]。学者们对于Mentor的研究大多基于组织内部上下级关系的视角,指导关系理论(Mentoring Relationship Theory)成为了西方组织行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指导关系能够提升被指导者的职业发展,同时也能让指导者和组织得到益处[8]。学术界对于导师中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对于创业导师的理论研究是滞后于实践的,国外文献对创业支持语境中导师的研究还不到20年时间,虽然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与创业导师有相似性,但由于创业导师的志愿者身份以及指导与被指导方隶属组织差异,学术导师以及企业导师的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创业导师[9-10]。Sullivan、St-Jean将创业导师定义为向初创企业者提供建议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避免致命错误的经验丰富的企业家[4,10]。Audet和Couteret认为创业导师首先是志愿者,他们帮助创业者拓宽视野,教其如何决策、管理和识别机会,并使之成长为企业家[11]。学者们普遍认为创业导师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知识以及资源[12-13],是创业成功的关键群体。国外学者达成的共识是创业导师的身份首先是“志愿者”,他们通常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通才或退休的行业精英,通过传授创业技能和经验,甚至分享包括人脉、信息、平台在内的创业资源,帮扶创业者以达到反馈社会的目的,但是由于创业者自身经营管理企业,与创业导师之间并没有任何组织上的层级关系,因此创业导师指导的本质是志愿服务[14]。 1.2 创业导师服务动机研究 动机对个体活动具有引发功能、指引功能和激励功能。因此,创业导师指导行为的引发、服务质量的高低以及指导活动的持续性都与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活动的动机密切相关。Kram率先指出,物质和精神需求会驱使导师提供指导服务[15]。目前学者们关于导师指导动机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视角: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与导师个人特质视角。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参与指导是因为这种行为使之受益,受益越多,导师会更愿意提供指导服务。Ragins和Scandura指出,作为导师,期望的付出(如时间消耗、对名誉的损坏)与指导动机显著负相关,而期望报酬(如被他人认同、自我提高)与指导动机显著正相关[16]。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动机研究主要关注导师的工具型动机而忽视了关系型动机[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