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6)04-0007-05 doi:10.3969/j.issn.1672-0598.2016.04.002 价值观自信,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它是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肯定的态度,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指公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态度上的执著坚守以及行为上的自觉践行;第二个层面是指中国人民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社会及其公民的价值观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对于中华民族岿然屹立于民族之林这一不争事实的不自觉的骄傲和自豪。价值观自信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志愿服务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抓手,因其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实践形式与价值观自信具有很大的契合度和关联性。当代青年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承载者,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价值观认同状态对整个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探索志愿服务增强青年群体价值观自信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志愿服务与价值观自信的内在契合性 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它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1]。以上这四个方面是坚守价值观自信的重要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讲,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实践形式,使其与价值观自信具有很大的内在契合度和关联性。 首先,二者都把以人为本作为终极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的奋斗理想。自党成立以来,便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党的奋斗宗旨。以人为本,是党和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并力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体现和价值目标。坚守价值观自信,认同和践行以人为本是重要原则。志愿服务恪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提倡人文关怀、人性关怀、人情关怀,以人为本就是志愿服务追求的价值目标。一方面,对于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组织通过为志愿者提供培训、激励、保障等措施,通过因人制宜的岗位安排,来关爱志愿者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服务对象而言,志愿服务倡导人们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要关怀他人、帮助他人,心怀祖国、奉献社会。我国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都以促进社会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尽管各类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各种服务项目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其对人的关怀慈爱的行为指向,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却是相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大型活动服务,无论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还是扶贫助学、支边支教,受益人群范围大,影响范围广;而一些草根的志愿服务组织,如“志愿海南爱心社”,开展为贫困地区学校建爱心图书室、关注孤残老幼、美化家园环保三大公益项目,尽管覆盖范围较窄,但对周边的百姓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对人的深层次需要的挖掘,对参与者以及受助者的价值观自信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二者都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价值观自信的“土壤”。没有传统文化涵养的价值观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守价值观自信也必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核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志愿文化思想基础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就已提出相似的观点。当今志愿服务的“利他”的精神内涵连接儒家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等仁爱观;连接墨家的“兼爱”“兼以易别”,即用“爱”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令人人得利;连接道家的“积德行善”“得道升天”;连接佛教的“慈悲为怀”“行善布施”[2]。在以儒释道为根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各种类型的慈善机构应运而生,如明代养济院、清末的香山慈幼院等;各式各样的慈善活动层出不穷,如北齐的“义仓”、宋代的“义庄”等,这些都不仅是政府的行为,更是百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虽然是伴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但是中国的志愿服务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志愿服务的阳光雨露。志愿服务和价值观自信都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都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着相同的养分,并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的绵延性、民族性与现代社会完美结合,力求使之发扬光大。把志愿服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深植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增进价值观自信,具有深刻而久远的意义。 再次,二者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自近代以来,中国经过170多年的发展,终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衍生出了“3+1”自信话语体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得到快速普及和发展,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产物。志愿服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日常“助人自助”常态化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其一,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几乎完全依赖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是经济实力的增强。2008年,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随后,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大型活动在中国举办,如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等。这些大型活动中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行,彰显出中国快速发展的成果,也显示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情怀。其二,日常“助人自助”常态化志愿服务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淡化,越来越多的个人、社会团体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其三,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应急志愿服务开始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踊跃参与抗击自然灾害的各级各类民间组织以井喷的局面出现。应急志愿服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如灾区通信保障志愿服务,需要利用无线电、广播等技术迅速搭建灾区通信网络。这些都依赖于现代科技的进步。总之,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离不开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中所展示出的中国的快速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的自信,也包括价值观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二者共同的实践基础、发展保障和成长动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价值观自信的增强,都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同呼吸、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