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阈下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生成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尚晓(1981- ),男,河南辉县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安徽 芜湖 241000)。

原文出处: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日常生活中政治的回归为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生成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大学生群体政治活动方式及议题设置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转向,集体记忆、虚拟网络等多种要素诱引、消解和塑造着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并将政治态度的生成与话语权争夺进行有机统一,通过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进而探求变动中大学生群体政治态度的静态化呈现景观。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字号:

       一、大学生群体政治活动的“日常化”转向

       (一)日常生活界定及其政治回归

       日常生活常以琐碎的、繁杂的、零散的客观事实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虽然身处其中并习惯于它的客观存在却难以把握其整体面貌与运行轨迹,“我们所处的日常生活,其中的绝大部分我们都不能给出任何解释。……我们只能说,它们就在那,我们做了而已”[1](P3),很少有人愿意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更妄论对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本质进行探索。在当前学界中,对日常生活的界定和研究存在着不同见解或者议题争议。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日常生活是与非日常生活相区别的私有领域,两者之间截然不同,即“人的生活是由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这两部分构成,日常生活是指以家庭为基点的,主要属于个人和私人领域,具有重复性和狭隘性的人的日常消费行为、交往活动和思想、观念活动的总和。而非日常生活是指以社会为基点,主要属于社会领域,具有不断进步性和开创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总和。”[2](P35~38)这种观点根据活动空间属性特征,将统一性的整体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而既有研究成果中对这种空间属性特征明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内的非日常生活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热情是有目共睹的。而作为另一半的日常生活呈现的是一种微不足道、拥有自我话语和活动领域的平凡景观,它虽然长期脱离学术研究视野,不受重视,但却无处不在,其魅力也逐渐被学者们所发现和挖掘。

       以法国学者列斐伏尔为代表的学者们致力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构建,不仅将日常生活纳入到学术考察领域,还将研究的范围不断进行扩大,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学术交叉,并逐步走向学术共同体架构。时至今日,日常生活已成为社会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促动日常生活研究与时代众多议题和新元素相融合并呈现出现代化特性,而原属于非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研究触角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从结构和内容等方面改变着不同群体的政治参与形式。其中,政治研究回归日常生活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意义非凡,“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青年始终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3]。青年在历史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青年群体对国家发展而言,是希望和未来的象征。“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4](P36),青年群体身上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群体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关键阶段,作为代表性的青年群体,它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来。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群体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其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治参与的深度与有效性。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源于日常生活中对政治的认知反应,它是通过日常生活将分散的影响因素凝聚而产生的具有明确价值取向的结果,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政治认知进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情感表达,它最终影响和制约着群体的政治行为倾向。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冲击,当前的政治文化教育路径已然从传统官方的、公开的、正式的“灌输”向日常生活中的“润物细无声”式路径转化,政治文化也全方面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在其中生根、发芽,促发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群体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发生细微的变化,并使其政治活动方式发生转变。

       (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活动方式转向

       政治活动与时代具有一致性。不同的时代,因其时代特性不同,政治活动的方式也必然有所区别。近代青年学生群体的政治活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有“五四运动”等。其中,大学生群体是重要参与者,活动的内容和目的与其时代背景一致,行动方式为典型的街头政治,斗争方式是走向街头组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请愿等活动,常伴随着激烈对抗。这种活动方式涉及范围广,常获得工人阶级等群众力量的支持,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和平方式表达意愿,并对当时政府施加强大压力,最终能取得一定的预期结果,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彰显了大学生群体浓厚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需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融为一体,青年群体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稳定、发展和强大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政治情感深深地根植于日常生活中,其政治行为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性,他们的政治态度明确,立场坚定,对党和国家拥有高度的忠诚度,是新中国快速发展进程中的有机力量。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也为中国借鉴他国的先进性经验提供了新平台,使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值得警惕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一贯抱有强烈的敌对心态,各种西方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通过各种路径日益侵袭到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观、消费观、发展观等,希望以所谓的资本主义发展优势来吸引大学生群体,进而影响其对国内外形势与政治事件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原则。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治立场不坚定、意志薄弱的青年大学生在敌对分子的煽动下也曾出现过政治认识偏差和不当政治行为,对国家稳定和发展造成过不良影响,而这种现象也引发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方式和有效性进行深刻反思。随着国家发展与日益强大,政治生活超然于日常生活范畴,成为非日常生活领域中具有自我话语体系的存在,普通社会阶层与国家统治阶级政治中心的距离感逐渐扩大,参与政治的热情悄然冷却,但对青年大学生群体政治教育的紧迫感却没有消失。教育界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标识着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它将青年群体重新有序地纳入到高考轨道,规模化地进入到高校,进入到专业化、体系化的知识培育与技能训练中,进入到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日常生活中,政治教育也随之进入日常生活。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活动方式发生转向:一方面,政治与大学生群体的疏离感使得原有的政治活动被日常生活所侵替,旧有的政治活动方式悄然转变;另一方面,以日常生活为基轴的新的政治活动方式逐渐占据了人们的视野,也促使国家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政治文化教育与宣传路径上发生转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活动转向日常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