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053(2016)07-1044-10 截至2013年9月,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已超过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吸纳了80%的社会就业,贡献了58.5%的GDP,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在民营企业的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成为民营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出路,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理论表明,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此时必须引入政府干预,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企业的研发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面临重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研发成果又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企业无法独享全部收益,从而降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在市场机制下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低于社会理想水平[1]。在此情况下,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纠正市场失灵,从而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发放政府补贴。 然而政府补贴是否真正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一些学者认为,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了“刺激效应”,政府补贴的确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一种积极方式,提高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活动的积极性[2-4];然而另有一些学者却发现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即政府补贴对企业的研发活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5][6]。本文认为,现有研究忽略了企业与政府的政治联系这一重要因素,而民营企业建立政治联系的动机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分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建立政治联系向社会传递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社会贡献的积极信号,从而获得政府的政策倾斜,吸引政府补贴作为其研发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7][8];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建立政治联系的动机可能并非提高自身发展效率,而是向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政府官员寻租,从而对企业其他的战略活动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抑制企业研发投入。 因此,本文尝试将政治联系因素引入研究框架,基于政治联系这一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通过区分民营企业是否具有政治联系,分别检验其获取的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的效果,来解释现有文献在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作用的研究结论上产生分歧结果的原因,丰富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 1 文献回顾 1.1 政治联系 政治联系是指企业与政府或政府官员之间建立的联系。企业建立政治联系的现象在各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国内学者在政治联系的衡量方法上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即企业的CEO(总经理、总裁、首席执行官)曾经或现在是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9][10]。 现有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建立政治联系可以获得诸多方面的优势,主要包括信贷优势以及政策优势。 有政治联系的企业更易获得银行贷款,并且享有更低的融资成本[11]。在我国,有政治联系的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规模更大,债务期限结构更长,并且在金融发展落后、法治水平低和产权保护弱的地区,政治联系的贷款效应更为显著[12][8]。 此外,有政治联系的企业更易得到政府政策方面的优势,如更易获得补贴和政府采购等形式的支持,以及更为优惠的实际税率[9][13]。在我国,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董事占比越高,企业获得的补贴收入也越多[8];而税收优惠的政策优势存在地区性的差异,企业所在省市的税外负担越重,政治联系企业获得的税收优惠越多[14]。 现有文献对企业建立政治联系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的政治联系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方面,但得出了两方面完全相悖的结论。 一方面,企业建立政治联系有利于改善经营业绩,提升企业价值[15]。这主要是因为政治联系能够为企业带来的诸如信贷、政策和市场方面的优势,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市场失灵时对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7],尤其是在一些市场环境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垄断行业准入壁垒高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企业更能够通过建立政治关系增加其价值[16]。另有研究发现,在我国,民营企业建立政治联系有利于克服法律、产权和金融发展等落后制度对自身发展形成的阻碍,从而有利于民营企业提高绩效[17]。 另一方面,政治联系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有损企业价值[13][18]。这是因为,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使企业建立和维持政治关系的成本足以抵消政治联系带来的优势和利益,政府成为了企业利益的掠夺者;并且,有政治联系的企业很可能因为政府监管不严而发生非效率投资行为[18]。余明桂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指出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不仅无助于提高企业绩效,也会扭曲整个社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10]。 1.2 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的财税政策可以提高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其中直接补贴是最为常用的政策工具。 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政府补贴作为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手段,直接影响了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但影响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从宏观行业层面来看,政府的创新补贴对提升研发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9];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会产生促进作用[2][3],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受融资约束的中小企业以及中小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4],由此证明了政府创新补贴确实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一种积极方式。然而,Wallsten对美国公司的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即政府补贴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抑制作用[5],该结论也得到了吕久琴等的支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