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性自证:问题与进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付长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哲学系。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德性自证,是走向真善美统一的自由德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冯契德性思想中一个富有原创性、个性化的理论表达。它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想,在深入反思中国近代以来伦理价值观变革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哲学重在求德与西方哲学重在求知的传统,在广义认识论的框架中统一起来,为打通不同文化传统意义的德性论确立了一个牢固的本体论基础,开创了德性伦理研究的新路向。冯契的德性自证理论,既是一个极富洞见的道德探究范式,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证成和完善的伦理学方案。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性自证,是走向真善美统一的自由德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冯契德性思想中一个富有原创性、个性化的理论表达。它将中国传统哲学重在求德与西方哲学重在求知的传统,在广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会通以求超胜”,体现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深沉的时代意识和道德情怀。本文拟从问题、进路、方法等层面,探求德性自证理论的内涵、论域和证成,从一个侧面缅怀冯契先生传奇般的学术人生和弥足珍贵的伦理思想遗产。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智慧说”理论体系中,冯契为何对德性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1980年3月19日写给挚友邓艾民的信中,他自己道出了原委:“正如生物有个体发育与物种进化两方面一样,人类有德性培养与社会进化两方面。唯物史观是关于后一方面的理论,这是马克思的贡献。关于人的德性的培养的理论,我们讲得很少,而遭受破坏很大。我想,如果能够就中国哲学的人道观的逻辑发展提出一点看法,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①冯契认为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来研究个体的精神发育过程,研究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如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个过程。“从中国历史来看,有着百家争鸣气氛的时代,比较有利于个体的精神发育,因为这样的时代有利于做到:一、言行一致;二、个性比较全面发展。……个体的精神发育,德性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从理论上说,就是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者都以它为研究对象。所以,要考察一个哲学家关于人道的理论,不仅要看他在社会历史观上的主张,还要看他关于真善美方面的见解。中国哲学家关于‘性与天道’的‘性’,包括nature、essence、virtue等多重意义。人的本质应了解为从nature发展出virtue的过程(通过实践与教育),而它的全面发展,就是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的人格。”②个体德性虽然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育并不总是处于同等序列。冯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发展演进过程和规律,借助中国传统哲学中丰富绵长的人道学说,则可以更好地研究如何促进个体精神发育与德性的成长。

       如何“认识自我”是人类一个永恒的难题。中国传统哲学的优长正在于格外重视人生理想和人格塑造。从“认识自我”这一点来看,儒道分别代表了两个主要传统: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儒家着眼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把握本质,个人的具体的存在从属于本质,人的自我价值从属于社会价值。道家强调把握存在,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我价值,忽视了人的社会价值。随着中国近代以来伦理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对自我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理想人格既不再是儒家的成圣成贤,也不再是道家的逍遥无为,而是强调自我的多样性、创造性、现实性和开放性,这样的自我认识无疑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然而,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前苏联教条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正统自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长期以来没有认真考察“认识自我”的课题,他们把集体主义和个性主义对立起来,过分强调社会价值,忽视自我价值;注重自我的本质规定,忽视一个个具体存在的自我;过多强调了自觉原则和自我批评,忽视了自愿原则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③最终压抑了“自我”、“个性”意识的充分发展,在理论上留下了一个关于人学的价值空场,在实践上造成了惨痛的历史教训。这种忽视自我的伦理观念,造就了大批鲁迅所说的“做戏的虚无党”,他们毫无特操,丧失了信念和尊严,成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个人崇拜、权利迷信与拜金主义相结合,严重破坏了社会伦理关系。

       正是深切感受到所处时代的病痛,冯契的德性论格外强调德性自证,明确把人的自由、自愿原则摆在第一位,个人有独立选择的权利,才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鲁迅笔下的觉悟先驱者形象,即是冯契所倡导的自由人格范型:一个先驱者应既有清新的理智,又有坚毅的意志;既有明确的群体意识,又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既有独立的人格且很自尊,同时也尊重别人,认识到自己是‘人众’中的一个人;他处在领导岗位,当然有权,但绝不用此权骗人,他善于引导群众,而不是随便地迎合群众;他完全清除了奴才气和寇盗气。④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大同团结和个性解放的统一。在冯契那里,德性既是人格内在化的品德,也是社会实践性的品格;既关注道德个体,也关注社会道德共同体;既有对古代思想经典的回溯,也有对现实伦理问题的回应,并且对当代德性理论的发展趋势与论述主题展开反思和辩难,开辟了德性伦理审视的新视角。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在实践唯物辩证法和广义认识论的宏观框架中,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突破,体现了伦理学的原创意识。

       二 何为德性自证?

       东西方哲学中都有关于“自证”的讨论。在西方哲学中,“自证”一般是指self-witnessing,同时也有“self-evidence”的意思,是指自明、自明性。唯识宗的“自证”,指的是识体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中的一分。“自证分”指的是自身能证知自身有认识活动的自体,其作用在于证知见分缘相分的这一过程。不同于唯识之说,冯契所讲的“自证”,主要是指“主体对自己具有的德性能作反思和验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⑤,更接近于“证明”或“证实”,有self-verification之义。冯契说:“我们说主体‘能作反观以自证’,只是说主体有能力自证,实际上人们在平时的活动和感受中并不经常反观而求自证。自证是主体的自觉活动。”⑥在实践过程中,主体通过情感活动自觉体认自我,用客观的创作过程和客观的作品来证实艺术家的灵感,用逻辑的论证和客观的实验结果来证实科学上的领悟,用具体的道德的行为来证实内心的良知和德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证又不同于self-verification,而是proved by practice,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交互作用来达到自我证成。

       冯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立场,将伦理学问题与本体论的讨论相结合,创造性地阐发了德性的本体论意义。冯契说:“古人讲‘立德’,主要体现在道德行为和伦理关系中的品德,是从伦理学说的。我这里讲德性,取‘德者,道之舍’之义,是从本体论说的。”⑦人的德性的培养,都是以天性为基础,在实践和教育中认识自己和塑造自己,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我作为德之主便自证其自由的品格。具体的德性既包括作为类和群体本体的力量,又在各个人身上有不同体现。所谓自证是我体认自己的德性,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冯契对德性的理解没有停留在通常的好品质的层面上,而是揭示了自由个性的本体论意义。德性自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取径,正是奠基于冯契卓越的广义认识论框架与智慧说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