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升(1962- ),男,江苏射阳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湖北 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长白学刊

内容提要:

本体论(存在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存在不是一切存在者的结合体,而是对存在者进行判断的前提。本体论是世界观,但不是对作为存在者集合体的实证描述,是对超越世界的理解。从本体论意义上理解的时间空间也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而是生活世界的要素。当人们用概念对存在进行概括的时候,人们必然会陷入矛盾中。辩证法显示了概念自身的缺陷,而不是客观事物自身的矛盾。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6)04-0036-07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存在着一种实证化的趋势,这就是用一种实证科学的方法,即从观察者的视角来解答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问题。然而每一个观察者都“预先”参与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者视角只是参与者视角的一个特例。而观察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的。本体论的研究就是要搞清楚人们进行观察的前提。

       一、何为本体论

       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学者对本体论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从词源学的意义上来说,本体论(ontology)的意思是关于“是”(being)的学说。当然,在中文中,我们没有类似的或对应的词汇。有人把“being”翻译为“有”或者“存在”“在”“实是”等。而把本体论确立为一门学科,使之成为形而上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应当归功于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他把本体论理解为“第一哲学”。他说:“有一门学说,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具有的禀赋’。这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1](P56)这里所说的“实是”就是人们所翻译的“存在”或者“是”等。黑格尔认为,亚里斯多德所关注的就是规定这个“存在”是什么,即认识实体。[2](P288)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即存在的“第一因”,或者说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后来沃尔夫继承了亚里斯多德的基本思路。按照黑格尔的概括,在沃尔夫那里,本体论是论述各种关于“有”(是,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3](P189)这就是说,在沃尔夫那里“存在”是最抽象的哲学范畴,其他的抽象范畴,如唯一者、偶性、现象等是用来说明这个最抽象的范畴的。在《牛津哲学词典》中,人们认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存在者的[4](P269-270),研究这种最普遍的存在者的方法就是用一些概念和范畴来解释这些存在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哲学传统。它也把存在问题作为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来思考。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时候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问题在于如何规定“存在”。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传统的做法把“存在”理解为外部存在着的一切东西,或者外部存在中最根本的东西等。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存在和存在者混淆起来了。这种混淆使我们的本体论研究走向了一种类似于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分开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本体论有一个新的理解。

       要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分开来,我们就必须理解“存在”。在这里,我根据哲学史上的思想,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来说明“存在”的概念。“存在”(being)是一个名词,是对句子中的“is”“are”“was”等的概括,是所有这些词的一般形式。它是一般意义上的系词。然而这个“概念”很特殊,它既不是对实体存在着的东西的概括,不是对事物某种属性的概括(比如,长度、硬度),也不是对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的概括(“大于”)。它不是用来指称任何对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是“概念”。我们不能按照一般概念来理解它。黑格尔把“存在”理解为“无”。作为一个概念它无“外延”。从逻辑学上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那么其内涵就越小;而外延越小,那么内涵就越大。这就是说,“存在”这个概念外延非常小,没有外延,那么它的内涵就非常大,以至于它的内涵会无穷大。一个东西的内涵无穷大意味着它没有确定的意义,无法用概念来概括。这些无法用概念来概括的东西就是“存在”。那么这是不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概括在其中呢?当然不是。它排除实体、属性和关系。实体、属性和关系都是可以用“is”“are”“was”“will be”等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具体科学研究的东西。这些被各种科学研究的东西,都是显像,而不是“本体”(存在)。被具体科学研究之外,还有许多无法用概念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存在”。比如,在自然科学中,人们研究植物(实体),植物的各种特性(属性)、关系,甚至会研究这种植物对人的意义,人在研究这种植物的时候,还受到自己的其他观念的影响;但是,人们却不研究他们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所有这些结论的源始(不是原始)前提究竟如何。或者说,人们会说出许多“是”,如这个植物“is”杉树,“was”从东北移植到此地的,等等;但是所有这些“is”“was”等都来自一个更根本的“being”(存在),有了这个“存在”,其他的各种“is”“was”才有可能。本体论就是要研究这个一般的存在“being”。让我们来设想,当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没有杉树的概念,也没有“is”“was”这些系词,我们完全融合在这个世界之中;只是在改造世界的时候,只是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人类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各种名称、概念、字词,才对植物进行概括和描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而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5](P83)如果商人不带着这个“商业”的眼光看世界,商人和世界究竟怎样呢?只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只是在生存活动中,人才命名事物、控制事物,事物才在语言体系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人才会说它们“is”“was”杉树等。人在世界中的源始关系是我们形成各种知识的基础和条件,形成各种感觉和观念的前提。第一哲学就是要追问这个最源始的“是”。本体论所讨论的就是这种源始的“是”(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