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唯心论与唯道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志华(1965- ),男,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瑞良(1969- ),男,河北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河北 保定 071002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唯物论与唯心论作为两种重要本体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也日益暴露出“解释力”的局限性,即:不能对宇宙世界提供周延的依据性解释。“二元论”虽有“调和”两种本体论的意向,但却并未真正解决二者的对立。两种本体论之局限性的根源在于,它们只执着于“物质”或“精神”之一端,而忽视了宇宙世界乃由“物质”和“精神”所构成的整体。要超越这种局限性,需要按照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建构既包含又超越“物质”与“精神”的新本体。借鉴中国哲学的传统资源,这种新本体乃是“道”,这种本体论可谓之“唯道论”。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6)06-0024-09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在发展过程中渐渐积淀出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等若干部分。不过,就地位和作用来看,本体论作为关于“本体”的理论,是所有这些部分的根源和核心。熊十力说:“本体论,一名形而上学,即穷究宇宙实体之学。……唯本体论是万理之所从出,一切学术之归宿处,一切知识之根源。”①因此,本体论可谓“一切智智”即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本,亦是哲学所当“穷究”的核心问题。熊十力说:“本体论究是阐明万化根源,是一切智智(一切智中最上之智,复为一切智之所从出,故云一切智智),与科学但为各部门的知识者自不可同日语。则谓哲学建本立极,只是本体论,要不为过。夫哲学所穷究的,即是本体。”②由此来讲,本体论不仅可为“形而上学”之代称,而且亦可为“哲学”之代称。因此,本体论不能被否定,否则哲学这门学问的大厦便会被颠覆。既然哲学以本体论为根源和核心,而本体论乃关于“本体”的理论,那么,何谓“本体”呢?所谓“本体”,乃“体之本”,为“根本的体”,亦即载体性的存在。③李泽厚说:“所谓‘本体’……只是‘本根’、‘根本’、‘最后实在’的意思。”④正因为如此,“本体”可对其他哲学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故不同的本体论决定着不同的哲学派别。

       唯物论作为一种哲学本体论,它认为世界万物的本体是“物质”。具体来讲,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精神”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⑤因此,二者的关系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物质”是世界的本体,“精神”是“物质”的属性。回溯哲学史,唯物论经历了一个历时性的发展。在古代,世界万物被认为是由“元素”构成的,而“元素”被认定为某种具体物质。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⑥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⑦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⑧。“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元素”。⑨进入近代,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由“物体”组成,而“物体”乃由“零件”所组成的“机器”。如,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物体”,“物体”具有“广延”的属性,它不依赖于人们思想而存在。⑩拉美特里说:“心灵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洞名词,一个思想谨严的人使用这个名词时,只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11)到近代后期,唯物论超越具体“物体”层面,认为世界万物的本体是“物质”,而“物质”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中。例如,梅利叶说:“物质是本身存在的,它本身就是运动着的,实际上它是万物的始因。”(12)恩格斯也说:“‘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13)关于作为本体的“物质”的定义,列宁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表述: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4)

       为了对唯物论作进一步的说明,不妨以费尔巴哈作为个案进行具体分析,因为他的思想比较彻底故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一切感性事物的总和,是自在的、唯一的、永恒的客观实在,而精神是产生并服从于客观实在的。他说:“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15)因此,所有感性事物都是第一性的,它以“存在”或“物质”来标志;所有精神现象均是第二性的,它们奠基于“存在”或“物质”之上。他说:“思维与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16)在唯物论中,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更为典型。关此,他认为,基督教并没有神圣的“光环”与地位,它亦“屈居”于“物质”本体之下,因为所谓“上帝”不过是人本质的“对象化”,即是人“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而人乃自然界的一部分。质言之,宗教不过是人的理性的“创造物”,而人的理性源于人的自然存在,故宗教亦即自然界的“创造物”。他说:“无限的或属神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本质……换句话说,他只不过是理性之本质,只不过是使那自己对象化成为属神的存在者的理性。”(17)总之,在费尔巴哈,“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体,“精神”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不过,在哲学史上,唯物论常被冠以“没有思想的心灵”(18)而备受批评。有哲学家认为,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唯物论强调认知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却把认知主体“边缘化”了。当然,在对唯物论进行批评的队伍中,多数哲学家为坚定的唯心论者,因为唯心论持与唯物论相对立的本体论。那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是如何发生的呢?逻辑地讲,宇宙世界乃由“物质”和“精神”两种现象所组成,“精神”与“物质”乃相异又共存之关系。因此,既然“物质”可以为世界本体,那么“精神”亦可以为世界本体。质言之,“物质”与“精神”同为“世界整体”的现象,故,既然可由“物质”出发来建立本体,当然就可由“精神”出发来建立本体。或者说,既然可以把认知对象置于第一位,当然亦可把认知主体置于第一性。当然,前者奠定了唯物论的基础,后者则奠定了唯心论的基础。由此来看,唯心论的发生与唯物论的发生一样,亦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那么,何为唯心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