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是关系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特殊商品,科学、合理、安全、经济地用药是一门科学。与成人相比,孩子的器官稚嫩,更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侵害,因此,孩子用药更需要得到家长、药师、医师等方方面面的关注。 孩子为何不宜用“沙星” 沙星类是目前常见的药物,如经常用到的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氧沙星等。沙星类药物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谱广,组织穿透力强,在肺组织中浓度高,对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有效,且对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的感染也有良好疗效。但是,随着沙星类药临床广泛应用,其副作用也趋增势,除了比较常见的轻微精神与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还对其他系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消化系统损害、肾功能减退、白细胞减少等。动物实验提示这类药物有一定的致畸性,故妊娠期妇女和儿童不应当使用,儿童禁用的年龄已从12岁上推到18岁,即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禁用。 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沙星类抗生素,除了可能损伤肾脏及神经系统外,还会使未发育成熟的软骨组织过早硬化和病变,造成骨骼发育障碍,影响儿童生长。因此,儿童尤其是幼小儿童不宜使用沙星类抗生素。儿童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如必须使用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 幼儿为何慎服感冒通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幼儿因机体免疫力低下,呼吸道黏膜娇嫩,所以更易患感冒。而感冒通片粒小、有糖衣,容易下咽,又有较强的消炎、退热、镇痛等作用,且价格低廉,因此颇受幼儿家长的欢迎。 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有些幼儿在服用感冒通后,会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而临床检验却未见水肿、高血压、尿频尿急等急性肾炎或尿路感染的症状,停服一周后,血尿消失且尿常规化验正常,不必作任何治疗。 幼儿服用感冒通为何会出现血尿症状?原来,感冒通为复方制剂,每片含双氯灭痛(双氯芬酸钠)、人工牛黄各15毫克,扑尔敏(氯苯那敏)2.5毫克。虽说双氯灭痛是一种新型解热镇痛药,常用于镇痛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但这种非类固醇类解热镇痛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功能紊乱、头晕、皮疹、肝功能损害等。感冒通引起的肉眼可见血尿与其所含双氯灭痛有关,其化学结构与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相似,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所以能引起血尿。大剂量的感冒通可使人体内凝血酶原减少,导致全身出血倾向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幼儿服感冒通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一旦发现血尿现象,须立即停服,以免损害器官功能。 3岁以下婴幼儿为何禁服扑热息痛 感冒是儿童的常见疾病。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感冒患者经常选择的药品,因此当孩子感冒的时候,有的家长会用家里的扑热息痛给孩子服用。这样的做法尽管方便,但是却会给孩子带来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风险。 扑热息痛也叫对乙酰氨基酚,属于乙酰苯胺类药物。扑热息痛的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基本相同,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尤其不会对人的胃肠道产生刺激。同时,扑热息痛被人体吸收的速度较快,一般在服用后30分钟内就能产生退热镇痛的作用,而且不容易在人体内蓄积。对于成人来说,发烧按照药品说明服用扑热息痛没啥问题。 但据国外研究,如果一名儿童服用扑热息痛,5年以后其患呼吸性疾病——哮喘病的风险会增加25%~30%。如果经常服用扑热息痛,儿童患哮喘的几率会增加3倍。除了哮喘以外,吃了这种非处方药的6~7岁儿童还会增加罹患花粉热、湿疹和眼结膜炎的风险。这种药在新西兰使用广泛,大约有1/4的儿童和1/6的成年人患哮喘病。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禁止3岁以内小儿服用扑热息痛。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抗感冒药中很多都含有扑热息痛的成分,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服用,服药必须根据医生的处方服用。 小孩为何不要用激素药退热 很多年轻的家长在宝宝发烧时常要求医生打针,恨不得马上让其高烧退下来。因此,有些医生就给患儿开针剂处方,用地塞米松强行退烧。其实,这样的做法不妥当,有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地塞米松被当做退热药使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地塞米松不是退热药,但是由于激素能够抑制致热原的释放,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从而取得暂时的降温退热效果,所以一些医生会用地塞米松为患儿退热。然而,地塞米松和可的松、泼尼松等同属于糖皮质激素,小孩使用激素治疗会增加胃酸分泌,引起恶心、呕吐,并降低胃黏膜的保护和修复能力,久用还会发生炎症及溃疡。 激素还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阻碍抗体形成,使某些致病菌趁机生长繁殖,引起感染或某些炎性疾病,久用激素治疗还会使小儿内分泌功能紊乱,同时激素还影响小儿对钙的吸收,使骨骼发育障碍。 使用激素强行退烧,会使小孩体温骤然下降,并大量出汗,容易引起孩子虚脱,尤其是体质虚弱的孩子,较易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所以,当小孩发烧时,特别是体温不是特别高的时候,应采用口服药予以逐渐降温,还可以辅以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头部置冰袋等,以免激素退烧惹下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