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需要艺术;而且,艺术必须在人群的中心。——Os Gêmeos. 以“艺术介入社区、艺术改造社区”著名的涂鸦双胞胎兄弟艺术家Os Gêmeos的这句话,点出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运用公共艺术来推展城市的脉动的想法行之以久,各个城市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然而,公共艺术的魅力,如果不妥善运用,它们马上成为一个城市的梦靥。 2013年,富城市举办垃圾桶彩绘大赛,我的学生参与的意愿十分低落,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主办单位要把“得奖的作品印在垃圾桶上”。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辛苦创作的不尊重。因为学生的反弹,我开始思考公共艺术的妥当性(Cooper,2014),运用双边牵制(Double Bind)的理论对公共艺术进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被富城市遴选为艺术委员会。2014年一月上任、2015年开始担任副主席、2016年再度接受市政府的委任。一下子,我从市民的角色转换为负责公共艺术方案的把关人员。从原本的“观众”,以纯粹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的思维来理解公共艺术的看热闹心态,变成“参与者”,颤颤兢兢地同时以平衡与整体建设的诉求为念。这当中因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产生的微妙的心境转换,更能深层地审视公共艺术。 为了从艺术委员的角度来理解公共艺术,我选择“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具有“实践”与“批判”的特性(Grundy,1997)。研究者必须透过“观察”、“反省”(Carr & Kemmis,1986;Sch?n,1983)的过程,不间断地“研究”以及“自我研究”。我在研究过程中刻意地系统性地探究自己“参与”公共艺术的经历;以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检视公共艺术的价值以及批判还在规划当中的项目,希望由“实证”、“改进”、“发现”的过程寻求公共艺术“解决之道”。 一、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艺术①是什么?许多学者、建筑师、都市计划单位、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的定义与价值有不同的见解。狭义的解释是由官方或私人机构运用公共或私人资金在公共场所设置供人免费参观的艺术作品。而且,公共艺术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与媒材,只要是在公共场所展示的艺术作品都可以视为公共艺术(Mitchell,1992;associationforpublicart,n.d.)。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现代公共艺术的定义偏向以作品的创造过程、作品与设置地点、作品的意义,三者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与象征性为主(Heins,1996)。这个由空间、时间、人群,三个元素互动的交错关系,在当代城市规划里更形重要。它强调一个“共享”的机制。也就是说,公共艺术逐渐偏离艺术为艺术,它没有独立性。它的意义与价值必须“依附”于时代的变革,并随之改变(Bosch,2012;Cooper,2014)。 “比喻法”可以有效地联结大众的先前知识与感知能力,整合、建构复杂的概念、事件、理论(Way,1991,Cooper,2013)。在推广公共艺术的经验中,我发现比喻法是一个一般大众比较能够理解、亲近、并接受公共艺术存在的价值的方法。从文献、观察、与经验,我把公共艺术比喻为: 1.公共艺术是“课室/Classrooms”(历史的叙述与建构) 公共艺术以视觉的方式直接引领民众学习、缅怀、重述历史事件。欧洲广场上常见弘扬领袖风范的骑马雕像、美国的林肯纪念堂的林肯坐像、以及总统山上的四个总统头像,等等都是大家熟知的例子。它具有教育的意义。许多城市都有这类型的公共艺术。这一类型的公共艺术形式一般以具象的形式较为大众所接受。 富城市也不例外。富城市是一个沿着哥伦比亚河的新兴城市,在码头旁的公园里,便矗立一座萨卡加维亚(Sacagawea)的雕像。萨卡加维亚(Sacagawea)是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队(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的翻译向导,在探索美国西部历史里贡献良多。在美国西部沿着哥伦比亚河的各州都有纪念萨卡加维亚的雕像,是小学必学的女性典范。鉴于一些以抽象或间接重述历史事件的公共艺术引发的冲突与反弹②,富城市在审核征件时,选择重新展现当日风华与情怀的传统写实雕塑。不可免俗地描绘她背着幼子远望哥伦比亚河的典型样本(见图1)。 出资的扶轮社与相关的城市规划、艺术委员会坚持这个政策性的保守做法,吻合大众对萨卡加维亚雕像的典型的“刻板”形象,让整个方案顺利地通过市议会的决议,并顺利完工。 2.公共艺术是“救赎/Saviors”(城市的契机与重生) 公共艺术不只美化城市,它也赋予城市新的生活,成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社区。近年来在美国用艺术重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密西根州的大急流城(City of Grand Rapid)。千禧年的时候,我在大河谷州立大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任教,大急流城市中心那时正进行规划,希望经由美术馆以及几家高级餐馆的设立可以带动日益凋零的人潮,避免沦为另一个犯罪集中的市中心。但是效果不彰,夜晚的市中心像死城一般。几次的美术馆聚会,我与同事都匆匆参会,速速离去。2009年,随着电视实镜‘观众票选’节目的热潮,Art Prize应运而生。Art Prize结合市区的商家、公司、机构,向全球公开甄选公共艺术,在展览期间票选。主办单位很聪明地把各行各业(提供场所)、艺术家(提供作品以及报名费)、以及民众(提供选票、观光收入、宣传)联结互动。这个想法没有人做过,有点天真,纯粹就是想透过公共艺术来重振都市,有一点赌注的意味。但竟然在第一年(2009年)收到1,262竞件作品。主办单位惊喜地找了159个展示场所,没想到第一个周末,所有的餐馆因为涌进的人潮太多,食物全卖光了。旅馆也爆满。那一年,参观人数20万人,奖额44.9万美金。Art Prize一炮而红(Art Prize,n.d.)。今年迈入第八年,预期有近50万的人潮。透过这个竞赛,不仅让大急流市起死回生,广开财源,也跃上公共艺术城市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