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与墨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志琴,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书画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初画坛盛行复古之风。推崇复古的画家将“仿古”模式视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创作手法。所谓“仿古”模式,它与“师心自运”相对,主要指画家通过仔细研读宋元诸名家的真迹作品,悉心揣摩其用笔、用墨,以及意欲表达的情感、创造的境界等,从而概括出基本的艺术表达元素(如山、水、树等)和元素组合方法(如开合、起伏等)。它追求画家的心手与“古人规模气韵”①相接,从而达到“起古人于地下”(逼真)的理想效果。“仿古”模式形成于明中期,经过明后期董其昌和清初王原祁的推崇,逐渐占据了画坛的主流地位②。总体而言,王原祁的“龙脉”与石涛的“一画”,分别代表了清初绘画发展的两种方向、两类艺术创作原则、两种绘画美学类型。“龙脉”说以师古为方向,以“仿古”为方法,推崇绘画中的理性精神;“一画”则以创新为方向,强调“用我法”,重视感性的自由抒发。从推崇理性与重视位置、墨法等角度看,清初画家龚贤的绘画风格可纳入王原祁“仿古”一路,但又有所创新。

      龚贤与王原祁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将画学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紧密结合起来,重视通过晕染、皴擦等艺术手法创造画面的生动韵致,显示了他们对董其昌等推崇墨法、重视位置结构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龚贤的创新之处也很明显:首先,就笔墨语言而言,王原祁力求以书法入画法(曾尝试以“楷书”法入画法),从书法角度理解“骨法用笔”,忽视了绘画自身的特性;而龚贤接过米氏云山图式,主要从墨法角度理解“骨法用笔”,以丰富的墨色变化扩展和提升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其次,从艺术境界看,王原祁追求以“笔端金刚杵”创造充满阳刚之气的神逸之境,而龚贤则喜欢以丰富的墨色变化并辅之以简单的山水造型,创造出南方晨曦中富有诗意的云山幻境。也就是说,龚贤绘画风格的形成,源自他对米氏云山图式的继承,对董其昌以来重视墨法和经营位置传统的吸收,也与他对南方山水(尤其是金陵一带)的诗意化体验有关。龚贤诗意地栖息在自然世界里,又以笔墨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这是他能在清初画坛独树一帜的原因所在。

      一、“画”、“图”之辨

      在龚贤的画学思想中,“画”与“图”的区别,一方面显示为绘画题材的差异,更深层次地表现为文人画品的区分。例如,他说:“僧巨然钟陵人,画师董北苑。北苑名元,为山水家鼻祖,自董(董源)以前有图而无画。图者,以人物为主,而山水副之。画则唯写云山、烟树、泉石、桥亭、扁舟、茅屋而已。后来士大夫争为之,故画家有神品、精品、能品、逸品之别。能品而上犹在笔墨之内,逸品则超乎笔墨之外。倪黄辈出而抑,且目无董(董源)、巨(巨然),况其他乎?然纸实师僧巨(巨然),而巨无其横,谓之倪(倪云林)、黄(黄公望)合作也可。因溯其源,写而纪之。”③

      

      [清]龚贤 岳阳楼图轴

      281cm×240.4cm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款识:风烟树杪岳阳楼,楼上湖光泼眼流。万顷玻璃同一色,月明中夜正深秋。微茫莫辨君山影,水鹤无声二女愁。岂有半帆开蚌蛤,渔郎何处挂扁舟。此时笛韵焉能少,折柳梅花想不休。题为□□先生,半亩龚贤。

      钤印:龚贤之印(朱)

      此跋写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龚贤当时25岁。这段跋文强调:以人物为主要题材者,可称之为“图”;以山水为主要题材者,可称之为“画”。所谓“画家”,当以“写云山、烟树、泉石、桥亭、扁舟、茅屋”等为题材,以创造神品、逸品为目标。而且,山水画家要以倪瓒、黄公望为楷模(分别为“逸品”、“神品”代表),以董源、巨然为鼻祖。对比董其昌、王原祁的画论可知,龚贤将有作品传世的画家董源、巨然取代了诗人王维的文人画鼻祖地位,显示了他在画学上的实证和严谨。在其作品的用笔、运墨、构图之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这种严谨。

      

      [清]龚贤 茅舍树木图扇

      16.5cm×51cm 金笺墨笔 南京博物院藏

      款识:坐忆玄度社兄,图此以传。弟贤。

      钤印:柴丈(朱)

      三十五年后,即清康熙十七年(1678),60岁的龚贤第三次④强调了“图”与“画”的区分,他这样写道:“古有图而无画。图者,肖其物、貌其人、写其事。画则不必,然用良毫、珍墨施于故楮之上,其物则云山、烟树、危石、冷泉、板桥、野屋,人可有可无。若命题写事则俗甚,荆(荆浩)、关(关仝)以前似不免此。至董源出,而一洗其秽,尺幅之间,恍若千里,其钟陵巨然犹仿佛一一。迨范宽、李成、仲圭(吴镇)、二米(米芾、米友仁)又复分门别户,不识前人之用心。今日董华亭宗伯(董其昌)精书盖代,绘事旁兼,实能世其家学,后遂杳无门津。余恐此派失传,亟为摹拟。况晤老人(董其昌)于梦寐,然止可号为优孟衣冠也。”⑤

      对比两段跋文可知,早年龚贤将人物、山水题材分别对应于“图”与“画”,并且确立了“图”低于“画”的基本立场,至晚年,他对此观点作了部分修正,特意将是否具有叙事记录性质(肖物、貌人、写事)来区分“形似”之“图”与“写神”之“画”,并将这一传统的凸显上溯至董其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