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16)01-0098-09 宫廷自古以来戏剧活动繁盛,清宫戏曲直接引领了北京八旗戏曲活动。早在宋前的“泛戏剧形态”,《都城纪胜》“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色”①和《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②条等,记载的即为唐宋宫廷演剧活动,而朱权、朱有燉以及燕王朱棣的幕僚贾仲名和王子一等人代表了明初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中后期的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亦有部分内容来自内府。满洲八旗的戏曲活动主要是在入关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而形成,且一经开始便愈发不可收拾,张次溪先生曾言:“戏剧一道,有清一代为最盛。盖清室来自漠野,耳所闻者,皆杀伐之声,一聆夫和平雅唱,咏叹淫佚之音,宜乎耽之,悦之。”③自上世纪初宫廷戏曲研究开展以来,学界对于八旗戏曲活动关注就未停止过,研究围绕顾太清、子弟书、车王府、八旗观演剧活动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试对既往研究予以总结,并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以求教于诸方家。 一、顾太清研究 晚清民国最为重要的八旗剧作家是顾太清,满洲镶蓝旗人,多罗贝勒奕绘的侧福晋,作传奇《桃源记》、《梅花引》。太清的词学修养比肩纳兰性德④,故整个二十世纪的学术界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她的身世及词学创作上。围绕太清词集《天游阁诗》、《东海渔歌》的版本,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关于清代词人顾太清》、李灵年等《清人别集总目》都有相关研究与著录。而关于太清姓名字号、生平身世,目前被学界基本认同的是金启孮先生的研究,金先生根据《荣府家乘》与《爱新觉罗族谱》等可靠史料文献的考证令学界颇为信服⑤,日前其整理的《顾太清集校笺》注释水平超同类著作之上。此外对太清缘以姓“顾”及与龚自珍的“丁香花”案,学界争论仍然不断。而对于太清词作文学价值的探讨以况周颐的《东海渔歌序》为肇始,黄世中、赵伯陶、张菊玲等学者分别撰文给予研究,与此同时探讨还涉及顾太清为《红楼梦》所作续书《红楼梦影》,整个二十世纪顾太清研究不涉其戏曲创作。⑥ 然而近年随着《桃源记》、《梅花引》付梓影印⑦,学界惊喜地发现原来词作家顾太清亦有传奇作品存世。黄仕忠先生首先撰文披露新发现的稿本《桃源记》和《梅花引》,认为两剧有自传性质,隐喻太清与奕绘二人早年情史的坎坷经历,并且根据剧作情节揭示了一些太清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⑧,由此对太清的戏曲创作研究时有新见涌现⑨。稍后黄仕忠教授又由车王府曲本入手,考证车登巴赞尔王娶奕绘与顾太清之女,他受岳父母对戏曲小说钟情的影响收藏了大宗戏曲钞稿本,填补了车王府曲本收藏原由的空白,也彰显了顾太清对戏曲文献学的贡献。⑩仝婉澄也受业师黄仕忠影响,撰文探讨顾太清两部戏曲作品的思想主旨,并有感于“剧中情与人间事的反复照应”(11)。 实际上皇族创作戏曲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戏曲中令人眼光夺目的现象,姑且不言明前期剧作家朱有燉及戏曲理论家朱权在戏曲史中的扛鼎作用,清代中前期和硕礼亲王永恩曾作传奇《漪园四种》和杂剧《度兰观》,多罗勤郡王岳端也创作《扬州梦》传奇,而曹雪芹挚友、宗室诗人敦诚也有《琵琶行》传奇,曹氏仅存的诗作便是《题敦诚〈琵琶行传奇〉》。皇族宗室这一特殊群体的戏曲创作颇值得学术界关注,但目前我们只是将目光聚焦于明代的朱有燉与朱权身上,研究未涉及清代皇族,而将二者进行通盘考量、对比考察的文章论著更是鲜见学界。 二、子弟书研究 “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它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种杰出的文艺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12)北京土生土长的满洲八旗人启功先生用“创造性的新诗”,高度评价了其先祖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子弟书是北京满族人民独创的曲艺形式,也是他们留给祖国艺术的丰富宝库,而后代学人对此研究十分丰富。上世纪中前叶,《中国俗曲总目稿》和《子弟书总目》最早对子弟书作了版本目录学著录。接着学术巨擘围绕子弟书的文献搜集和版本、文艺思想等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其中郑振铎、赵景深、谭正璧等先贤均有力作,为本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积淀。(13)而最早对子弟书作以系统研究的是台湾政治大学的陈锦钊,其博士论文针对子弟书所述故事的题材来源及相关文化现象作以系统考察,但囿于未能亲阅大陆资料等客观原因,论述未能深入。此外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和泽田瑞穗之、俄罗斯学者斯别施涅夫均有相关子弟书研究成果问世,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石清照更是以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大鼓书和子弟书为其博士论文,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4)而近年中国大陆以子弟书直接命名的博硕论文就有近二十篇,其余旁涉者更是不胜枚举。而本课题试图解决的关隘在于清中后期子弟书产生的文化生态、晚清民国在北京八旗群众中的流播与互动机制等,我们不妨对相关成果作以梳理。在此,冯天瑜等人的“文化生态学”对笔者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它要求“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内在联系”(15)。 首先,缘何八旗子弟孕育创造了这样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傅惜华等认为子弟书来源鼓词,赵景深以为来自大鼓,赵志辉则发表了来源于满族民间文艺“八角鼓观点”,几位学者的观点合而为一即是“来源于已经成熟的曲艺形式”(16)。但是来源并不等于孕育,他们的解释忽略了清代八旗子弟在北京独特的生活环境,而这恰是子弟书产生的文化土壤。为此,四川师大硕士生潘霞注意到了八旗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然囿于个人能力所限论述略显不足,相比较之下郭晓婷在其著作中就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子弟书与八旗生活方式的关系(17)。而通过对子弟书所记内容的研读,关德栋等人驳斥了子弟书来源于满族贵族文艺的说法,认为它是“道道地地的满族民间文艺”(18),它的产生有着独特的北京八旗文化土壤,只是关先生的论述还缺乏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