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这一概念是由GE总裁Jeffery Immelt、美国塔克商学院的V.Govindarajan和Trimble.C提出的。三人以GE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便携式成像仪为例,阐述了逆向创新过程。传统上,发达国家作为创新输出方,在发达国家完成创新后,对创新进行适当改进,然后“顺向”推广至发展中国家。而便携式成像仪则是率先在新兴市场完成和推广的,之后进一步扩散到其他新兴市场并“回溯”到发达市场,因此谓为“逆向创新”。基于此种逻辑,有研究提出了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起源于新兴市场的创新,并且在新兴市场成功实现商业化之后,进入由“领先者”跨国企业主导的国际市场[1]。相关研究也指出,相对领先企业而言,对于既不具备技术优势,又缺乏国际市场运营经验的后发企业完成的逆向创新更值得深入剖析[2]。Corsi[3]更是明确提出,由后发企业发起并主导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逆向创新。 从实践方面看,一方面,在资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创新网络获取创新所需的互补资源并快速建立自主的创新能力,进而开展本土创新活动和积极寻找原本已经饱和的国际成熟市场中的新需求,实现了逆向创新。另一方面,基于自身资源能力及外部网络环境的变化,新兴市场企业将逆向创新的目标从不被跨国企业关注的缝隙市场转向其主导的主流市场[4],进行创新升级。显然,对后发企业而言,逆向创新是一种主动性的创新追赶行为[5],同时,它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创新资源分布与成果跨国界流动的新趋势,是在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创新模式[6]。一定程度上,对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研究丰富了其自主创新路径的外延,也反映了传统创新追赶研究所得出的内在资源不足与快速追赶实践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后发企业创新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土壤。 本文试图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创新网络研究,重点探讨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路径及其演进过程。本研究认为,如果有机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网络的主要观点,可以打开逆向创新实现机理及能够持续升级的“黑箱”,并在企业内部资源、外部创新网络与逆向创新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由于这是一种探索性研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试图回答起源于本土的制造企业在复杂的创新环境与有限的资源能力环境下如何实现逆向创新并能够持续升级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1、企业资源对创新的影响 传统的资源观是将资源依附在企业上,资源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都应该在企业边界内[7]。Barney[8]基于资源基础视角研究了能够获得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特征,指出这些资源通常由企业内部积累而形成,并且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以及无法替代性等特点。传统创新理论也指出,新技术的产生得益于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知识存量,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创新知识与未来技术创新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9]。有学者把创新看作不断发展的、持续的一种现象。在此基础上,有研究指出,知识资源存量影响未来创新活动,组织在过去累积了技术和能力之后才可能实施创新活动,即企业自身累积的资源是未来创新的基础[10]。 企业资源与创新网络。企业整合各种知识资源进行创新已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采取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方面在于基于自身拥有的资源独立地进行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组织间的合作来实施创新。因为许多企业通常是各自具有特定的知识资源的,在实施技术创新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通过建立联盟等组织间关系来整合其它企业的技术知识以弥补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11],进而在相关技术方面开展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企业间关系的知识资源获取效果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的影响[12]。虽然企业建立企业之间网络的动因在于获取和利用关键资源,但是企业的声誉[13]、联盟管理经验[14]、社会地位以及潜在合作伙伴间的信任水平[15]、合作企业的声望都被认为是影响企业网络构建的重要因素。有关企业网络资源的实证研究表明,鉴于不同企业的组织特点不同(如经验、资源和战略等方面),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联盟构建模式[16]。同时,有学者将企业特定的网络联结视为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资源,并认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外部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结[17]。而网络关系联结强度作为表现企业网络特征的重要指标,制约与影响着企业对网络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18]。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企业网络关系的战略作用因企业资源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企业利用网络关系来提高其创新知识获取效果,同样需要基于自身已有的资源条件[19]。 基于上述研究可知,企业创新不仅同自身所拥有或控制的内部资源有关,还与存在于企业创新网络中的外部网络资源密切相关。并且企业可以基于自身资源直接驱动创新,也可以通过创新网络间接作用于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