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国民经济创新发展,我国近几年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在政策引导和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企业究竟有没有加快创新步伐,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投入分布又是如何,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有一个客观评价,以便更好地制定创新支持政策。为此,我们以制造业上市企业为对象,以企业研发强度和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为指标,进行企业创新投入的二维评价。结果显示,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总体研发强度稳步上升,由2012年的2.23%上升到2014年的2.62%,但企业对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是我国企业创新投入的一块短板。 一、企业创新评价的理论及模型 国内外对企业创新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产出法和投入法。创新产出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业模式和盈利水平等,创新产出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但产出数据较难获取,部分指标甚至很难量化。创新投入主要包括企业资金、技术、人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投入与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它表明了企业在推动创新方面的努力程度,一般而言,努力程度越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实践中,对单个企业进行创新评价多采用产出与投入相结合的方法,对批量企业创新评价时多采用投入法。 制造业企业创新的核心是技术进步,包括产品升级、质量提升、工艺改进等等。技术进步的路径无外乎内部研发和外部购入,这两种路径均需要资金和人才投入。资金主要体现为研发投入,以研发投入来评价企业创新,既直观又具有可比性,国际上很多企业创新评价中都把研发投入总额或强度作为唯一指标。人才的内涵丰富且较难量化,可以界定为从事创新的员工数量、企业的人才结构、企业对人才的投入等。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5年发布的《美国先进产业报告》中,应用了研发投入和人才两项指标,其中人才被界定为人才结构,取值高学历员工的比重。由于国内制造业上市企业一般不披露人才结构,我们采用企业对员工的投入作为人才指标,取值企业每年支付给员工的人均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社会保险及其他费用,称为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强度。 以研发投入强度和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强度为坐标两轴,可设定一个二维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形成四个区域,其中,研发投入强度和人力资本投入“双高”的区域,为强创新投入区,该区域的企业为强创新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人力资本投入“双低”的区域,为弱创新投入区,该区域的企业为弱创新投入企业;其他两个区域的企业分别为高研发投入企业和高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对一个企业群体或行业来说,强创新投入企业数量越多、比重越高,表明这个群体或行业的企业创新越活跃。
图1 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的二维评价 二、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近三年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 为评价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创新进展,我们选取了连续三年(2012年~2014年)公布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数据的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共1383家①,占2015年7月底全部制造业上市企业总数的77.3%,涵盖了纺织、钢铁、汽车、医药、电子产品制造等十五个细分行业。 (一)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增长及分布 1.制造业上市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了快速上升势头,但趋势减缓。2012年~2014年,1383家制造业上市企业年度研发总投入②分别为1340.5亿元、1614.8亿元和1824.5亿元,年均增长16.7%,高于同期全国研发经费增长4.3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稳步上升,由2012年的2.23%提升到2014年的2.62%,高于全国研发强度0.37个百分点。人均研发投入从2.45万元提高到2.98万元,增长了近22%。 受收入增长减缓影响,制造业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增长大幅趋缓。2014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收入增长4.9%,低于2013年近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研发投入增幅大幅缩小,由2013年的20.5%下降到2014年的13.0%,其中约有近1/4的企业缩减了研发投入(表1)。
2.各细分行业差异显著。2014年,各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变化可归纳为三类:一是高增长类,高于同期全国研发投入增长,共有7个行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其中汽车业最高,年均增长率达到26.7%;二是平缓增长类,有增长但低于全国增长,共有4个行业,分别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包含石化、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包含酒水饮料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包含纺织业和服装服饰业);三是负增长类,共有4个行业,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业,其中金属制品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013年增长13.3%变为2014年下降12.3%(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