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确定到2020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要建设客运专线(即高铁)1.2万公里以上。2008年,国务院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将2020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规划目标由10万公里调整到12万公里,将客运专线建设从1.2万公里调整到1.6万公里以上,确定中国高铁将发展以“四纵四横”为特征的快速客运网络。至2015年底,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9万公里,达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总数的60%以上。 高铁作为中国的名片,得到中央领导在各种国际场合的大力推销,成为走向国际市场,支撑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推动城镇化发展,加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以及巩固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① 中国高铁的迅速发展伴随着一个在中国经济史上很少有的创新过程。中国政府在2004年明确地提出,中国高铁的发展要采取“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战略方针,依靠引进少量原装、国内散件组装进而国内规模生产的项目运作模式,在引进外来技术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标准,由铁道部统一招标,确保国内企业的主体地位,对引进的核心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004~2005年,在铁道部的组织下,中国南车集团旗下的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集团旗下的长春客车厂和唐山机车厂先后从加拿大的庞巴迪、日本的川崎、法国的阿尔斯通和德国的西门子引进高铁技术,开始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从引进外国技术开始,10年后,具有百分之百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于2015年6月30日正式下线,并于2015年11月18日在大西客运专线试验时跑出385公里的时速,各项技术性能表现优异。此前的中国高铁只是消化和吸收引进的外国技术并对它们进行系统集成创新,而中国标准动车组则是完全的正向设计,它是原始创新的成果。中国标准动车组采用的标准包括各种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专门为中国标准动车组制定的一批技术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动车组基础通用、车体、牵引电气、制动及供风、列车网络标准和运用维修等13个重要方面。为了促进中国装备走出去,中国标准动车组采用的标准也吸收了一些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下线和试验表明中国高铁消化和吸收2004年以来引进的技术并对它们进行再创新,不仅已经掌握了设计和制造适应各种运行需求的不同速度等级的高速列车动车组成套技术,具备极强的系统集成、适应修改、综合解决并完成本土化的能力,而且也形成了制定自主技术标准与完全正向设计的能力,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②。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高铁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来的唯一可以改变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③。市场换技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过无数失败的先例,为什么在高铁产业取得了成功?它对中国其他产业的创新有什么借鉴作用?高铁这样一个超级工程对中国的创新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 答案是: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强大的创新体系作为后盾。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由参与创新过程的三大主要行动主体构成,它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政府部门和大学及科研机构。这个创新体系是界定各行动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集合,它也包括各行动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它们对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的组织和使用。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实践对中国其他产业的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许多产业纷纷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而且各个产业里的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模式十分相似。通常是在引进外国技术后从零部件开始模制和改造,即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下一步是能把各种来源不同的零部件整合在一起,让它们做为一个整体正常工作,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系统集成创新。然而,许多产业的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后基本上止步不前,很少有企业通过这一过程掌握了核心技术,到头来还是陷入低价竞争的陷阱。从吸收消化再创新到系统集成创新,再到原始创新是中国实行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内在逻辑。中国高铁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实行市场换技术战略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实现了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造出了拥有百分之百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动车组。 为什么中国高铁能够避免在技术引进时陷入最终无法获得核心技术,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陷阱?如果我们把中国高铁创新这个动态过程中各个成功的节点抽象成一个相对静态的形式,并把这些特征与其他产业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高铁实现原始创新,而其他产业在这方面落后甚至是失败的原因。换句话说,高铁这一超级工程的战略意义在于通过这个工程的组织实施发展出一个国家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不仅帮助中国成功地建成世界上运营里数最长的高铁网络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动车组,而且这个创新体系还将为未来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各种重要的超级工程的实施提供宝贵的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借鉴。 简单地说,中国高铁创新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原因: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和竞争政策很好地处理了高铁创新各行动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它既避免国内企业在引进技术和对外合作时的过度竞争,保持国内企业在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时的主体地位,并利用科研项目资金的分配大力推动跨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又积极鼓励国内移动设备主要生产厂家之间的寡占竞争,刻意避免高铁产业内垄断的形成;企业积极打造以系统集成和耦合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全面发展在正向研发、试验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技术能力。高校在创新过程中不仅在观念引领,理论支持,实验验证和提升生产工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而且为中国高铁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