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的发展,主要由创新型国家主导。一些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瑞典、韩国、新加坡等。就其实质而言,它们不是通过要素驱动,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和协调发展,在创新投入、知识生产、创新产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国家。 面对全球竞争,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共识,国内形成了一系列诉求。中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为此,中国制定并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过程,需要动员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合力驱动创新。随着互联网、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技术与市场的融合度不断加深,创新活动变得日益复杂。创新理论不再是“技术推动”或“需求拉动”的线性模式思维,而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密切,创新结果会反馈给创新系统,外部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创新活动。 既然如此,如何选择和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路径呢?不难理解,要想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需要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考虑到中国各省域的实际情况有着不小的差异性,能否找出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某些关键因素?同时,为更好地探索该议题,能否识别并划分出不同区域创新发展的层次或阶段,从而给出相应政策实施建议? 另一方面,20多年来,国内外对于三重螺旋的研究如火如荼。一般而言,三重螺旋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考虑到中介组织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知识投入、创新产出、支撑能力、经济绩效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区域创新水平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在对中国内地30个省域(除西藏外)的创新水平进行排序聚类的基础上,将中国区域创新发展分为4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各个区域创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三重螺旋理论框架 三重螺旋是指国家创新系统中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一种合作创新模式,最早于1995年由Leydesdorff和Etzkowitz[1]提出,是指行政链、生产链、科技链3股要素链条缠绕在一起的三重螺旋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三重螺旋机制的有效运行是指通过对产、学、官的合作关系进行组织结构性安排与制度性设计,使主体间的资源、信息得以分享,加强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优化科技资源运用效率与效能,使创新主体间共同受益,进而使区域创新能力得以提高[2]。三重螺旋模型作为官产学合作的理想模型,打破了观念边界、学科边界、行政边界以及地域边界等创新主体的传统边界,使具有不同功能、价值体系的主体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形成产业领域、知识领域和行政领域三力合一,共同推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进而形成一种创新环境[3]。从三重螺旋国际会议来看,1996年1月4日至6日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由30个国家80多人召开第一届会议,目前已召开了13次。而最近一次,即第13届国际会议,于2015年8月21日至23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达160多人(含80多位国外代表)。 创新是多主体间社会分工与协作,多种要素、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复杂过程。无论是创新主体间分工协作所具有的时间与空间属性,还是要素、资源的具体性,都使创新活动具有时间与空间属性,即创新活动的区域性特征。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每个主体有其确定的位置,并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但为了完成系统目标,每个创新主体又相互依存、相互支撑[4]。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具有人才、技术等优势,为区域创新活动培育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是创新系统的知识库;产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知识(技术)的使用者,拥有资金、市场信息等优势,是创新系统的动力源;政府则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引导其他主体的行为[5]。随着第三代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创新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日益复杂,创新主体不再只是在其确定的位置发挥功能,其行为逐渐形成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在创新理论逐渐呈现出从耦合模型到整合、系统集成,再到网络模式等一系列创新范式的情形下,三重螺旋模型就是为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创新水平应运而生的有效的创新模型[6]。区域创新网络由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构成,其中,中介组织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中发挥着联系其他主体,提供专业化科技服务等作用。因此,本文在三重螺旋理论的基础上,从产业界、学术界、政界三方核心创新主体出发,同时引入中介组织这一主体,构建创新网络。本文借鉴高丽娜的研究(2011),从大学、政府、产业的创新投入水平,中介组织对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区域内创新成果产出水平及创新经济绩效4个方面对区域创新水平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