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教育:向以学生为主体回归 虽然人性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被讨论,而且直到现在还在受到重视,青少年的品德却丝毫没有显现出将会得到改善的征象。最近从自杀、儿童暴力、游戏中毒等和青少年相关的各种社会现实来看,情况反而比九十年代还要糟糕。虽然问题的主要原因当然应该从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但是难道就不该认为人性教育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是原因之一吗? 从最近的人性教育活动和研究事例上看,人性教育似乎是比起改善学生的人性,更具有一味重视教育方法的倾向。如果人性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道德涵养并且培养他们实践道德品质的能力的话,就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教青少年”上,而应该放在“怎样能够实际提高青少年的品德上”。 人性教育首先应该从学生的现实认识上开始。从最近韩国社会中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青少年们存在着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所以应从他们内心的痛苦感和负面情绪出发。现在青少年从外表上看好像是由于发达的物质文明而拥有比他们的父辈更幸福的外在生活,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世界却不能说是幸福。他们的自制力薄弱,并且对很多事情表现得不抱希望。他们想通过性、饮酒、游戏、暴力等来排遣这样的无助感。韩国的青少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引起的。他们从父母和学校中受到了以出人头地为目标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所以不可能不表现出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足够认识的现象。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应该成为具有道德性的人”的教育就像在虚空中回荡的回音一样缥缈。举一个片面的例子,在学校里教师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时,有的学生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仅仅想着如何逃脱惩罚或者甚至反抗教师。在学生们这种不端正的心理状态下,不管多好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所以要想使人性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但是不能说心理治愈就是人性教育的全部,道德教育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虽不能说人性教育就是道德教育,但是如果除去道德修养这个教育目标的话根本无法讨论人性教育。那么,人性教育就需要成为不仅能维持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人性教育中有必要探索把增进道德性和心理治愈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型,即有必要探索使道德性的恢复作为心理治愈的方法,心理治愈也作为实现道德性恢复的方法的人性教育。文中把这种类型的人性教育称为“道德治愈”。 对于作为人性教育的一环的“道德治愈”的讨论,必须以对“道德性”和心理或性格问题的关系的理解为前提。所以本文中首先考察心理学上的人性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长处和短处,同时把最近流行的“意义治疗”当做道德治愈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儒学思想有所关注。 儒学把很好地控制自己并且向人的道德本性回归作为最终目标,所以非常重视使人能以真实的自我去生活的修养方法,把儒家的修养论用现代的学术用语去表达的话就可以叫做哲学性治疗或心理咨询。[1]实际上,儒学内部也曾在治疗的角度上解读修身,并且可以找到通过治愈学习者的内心实现向道德本性回归的事例。儒学中说的“心病”的含义是和身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截然不同的,即把它理解为道德本性的丧失,并把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欲望,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自我并且恢复真实自我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本文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讨论“道德治愈”的可能性。 二、道德性和心理治愈的融合 要对于人性教育进行讨论就应该首先对要培养怎样的人性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但是,人性这个概念被理解为是既包含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内在品性和心性的含义,又包含把这种品性和心性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含义。如果说这里个人的内在品性和心性是指作为一个人的根源性和本质性的层面的话,态度就是指人的内心和以内心为根据出现的外在行为。虽然品性和态度根据解释角度的不同会指代不同的意思,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说前者是道德和伦理学领域的人性教育中主要使用的概念的话,后者则是心理学领域的人性教育中使用的概念。在道德和伦理学中把人格教育看成是人性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则把性格的发展和矫正看成是人性教育。这两个领域的人性教育都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也有实践上的局限性。 最近,在道德和伦理领域的人性教育中统合型人格教育正在得到重视。统和型人格教育以道德性情感和道德性实践教育来对以道德性的认知能力为主的道德教育进行补充,不只有基于道德性的推论能力的内容,还广泛地包含了志愿服务活动、礼仪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的实践教育和通过了解有名人士的故事或者历史性事件提高道德性情感的涵养等内容。但是这样的教育如果是仅仅被拘束于形成人性的方法或内容本身的话,人性教育就会沦为另一种强迫性和压迫性的教育。如果人格是指通过对人的自然倾向的升华或克服而形成的文化性和道德性自我的话,这种道德性自我可能会被认为是脱离学生生活现实的理想性自我,并且成为加重青少年的心理压迫感和自卑感的原因。所以对于作为人性教育的道德教育来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接受教育内容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期待这种教育的效果。教师无论有多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优越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内容如果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外的话,就无法对人性教育提供任何帮助了。特别是对于处在非正常心理状态下的学成来说更加如此。从这种意义上看,心理学领域的人性教育似乎比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