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妈妈薇琪有两个孩子,大宝珍妮7岁,小宝苏珊5岁,每天都免不了打打闹闹。这两个小姑娘一年前还亲昵得形影不离,现在简直成了敌人。薇琪太多宝贵的业余时间用在了给孩子劝架上,劝架的结果是一点儿没有改变,第二天早上,两个孩子照打不误。 当然,不是只有薇琪家的孩子“喜欢”打架。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一次研究发现,3到9岁的兄弟姐妹在一起平均每个小时都会吵几次。 有人说孩子之间的争吵能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学会谈判和妥协,这个说法没错,但是争吵也有其负面作用。长期的严重矛盾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损害他们的自信。研究者发现,在争吵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吸毒等不良行为。 伊利诺伊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劳里·克莱默说,孩子小时候的交往模式会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克莱默发起了“手足互动学习课程”,专门帮助4~8岁的孩子学习彼此包容、忍让克制。 克莱默教授说:“孩子争吵在所难免,但是父母可以帮孩子改变争吵方式。” 帮孩子成为“死党” 在矛盾激化之前加以正确引导,是促进孩子和睦的良策。无论奖惩,尽可能多地把两个孩子当成一个团队来谈论,比如“你们俩把地扫得真干净”或者“你们俩跳舞都是菜鸟”。这样,你在无形中就是表扬了他们的良好合作。薇琪有时会以打趣的方式评论两个孩子:“你们俩一起唱歌听起来就像是救火车过来,吓得两只小鸡在乱叫。”两个孩子不但被逗得哈哈大笑,而且作为队友一起研究起了怎样唱歌才好听。 马克·范伯格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州成立了一个“手足特殊学习课程”,帮助小学生阶段孩子相处。他说:“孩子如果感觉是队友而不是对手,自然会化干戈为玉帛。”他建议家长,尽可能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比如一起搭城堡,一起做蛋糕。年轻妈妈玛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这招儿,她说:“我们是兄妹三人,我小时候,吃完饭父母给我们仨分派任务,我擦桌子、妹妹收拾盘子,哥哥洗盘子、我们仨一起动手,一会儿就收拾好了。” 扩充孩子们的情感词汇 很多孩子争吵,只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准确表达不满。所以小孩子爱动手、大孩子爱动口。他们说“讨厌”,其实不是真的讨厌对方,却很可能因为这一句话把小争吵发展成大矛盾。孩子表达感受的词汇越多,他们越是能够保持平静。如果妹妹碰倒了哥哥搭好的塔,哥哥会说:“真烦人,她跟我捣乱”,而不必和妹妹动手或喊叫。除了高兴、伤心、生气,让孩子知道其他一些形容情绪的词汇,这很重要。大声说出你的感受,比如“我生气了”“我很失望”“我很泄气”,这样就教孩子学到了表达想法的新词汇,这是学习控制情绪的重要的第一步。 薇琪带孩子逛公园时,看到有别的孩子正在扔一把折了的塑料铲子,薇琪会问她的两个孩子:“你们说他现在是什么感觉?”孩子们说他那是“发疯”或“伤心”,薇琪告诉她们:“我觉得他的铲子折了,他会很‘泄气’,你们说呢?” 尽量只做旁观者 孩子争吵时,你可以注意观察态势,不要让孩子出现肢体冲突或情绪激化。要他们知道,你希望他们自己解决矛盾,当然,如果需要,你也乐意“管管闲事”。家住洛杉矶市的年轻爸爸克里斯就是样。他有两个孩子,大宝布雷登8岁,小宝亨利5岁。克里斯说:“如果听到两个孩子在吵架,我们不会跑过去拉架,除非看到争吵愈演愈烈。”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出的话带有人身攻击(如“你是个废物,谁都讨厌你”),或者动起了手,家长就应该出面干预。发表在美国《儿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说,对兄弟姐妹进行嘲讽、辱骂和殴打的孩子,也会在校园里对别的孩子进行同样的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 家长要保持冷静 《教孩子学会合作、关爱和宽容》一书作者彼得·戈登塞尔教授说,你冲到打架现场,大吼一声:“都给我闭嘴!”或许能够吓住孩子,马上不再吭声,但是你刚出去,他们就会点火重燃。薇琪曾经就是这样。确实,谁都不愿听着孩子打架,也难以压抑心头的怒火,一是生孩子打架的气,也是生自己管不了孩子的气。但是在冲过去之前,你最好先从1数到10。薇琪控制情绪的办法是在一张纸上写下一句话:“三次深呼吸”,并且把这张纸贴在了墙上。每当孩子打架,薇琪就看看纸上的这句话,做三次深呼吸,她发现这很管用。 给孩子当顾问,而不是裁判 如果你需要干预,你的任务不是评判谁对谁错,更不能厚此薄彼。你只是个调停人,说话时以你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开始:“你们好像在争论谁玩电脑。”让每个孩子说出玩电脑的理由,不互相指责。确保每个孩子都在倾听对方,然后让他们重述一下对方的话。接下来问一个价值千金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每个孩子说说想法,试着按他们出的主意做,不管他们的主意多傻气(比如锤子剪子布,谁赢谁玩)。如果他们需要更多一些引导,可以提出你的建议(比如每个人玩半小时)。 孩子通过争吵学习了解决矛盾的艺术:平静地表达想法、倾听、明确对方的看法、最后达成协议。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