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完美的教育

作 者:
王琳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祝你幸福·最家长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Q我孩子现在还是个小不点,面对这样一个小生命,我无数次对自己说,不要让他重复我的生活。从小我就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里,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给我灌输对与错。小时候因为这些过分的对错观被嘲笑,直到现在,遇事蹦出的第一个想法还是对错而不是感受,但冷静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哪儿有那么多对错?有亲子专家说:“父母能给孩子最顶级的教育就是不教任何好坏是非观念,不制造二元对立。不教对错而只沟通感受,孩子将拥有无与伦比的同理心和情商。”我觉得说得特别对。如果坚持这样教育孩子,他应该会有个美丽人生吧?

      A嗯,我能感受得到您对孩子的爱,您希望她/他的心灵是多彩的,而不是只有黑白的。确实,非黑即白是绝对的世界,在那里是体会不到万物广博之美的,也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造成无尽的焦虑和压力。

      是不是因此孩子就完全不需要好坏是非观念了呢?也不是。

      人类需要道德,每个人都需要是非观,父母也需要培养孩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可问题是,大多数父母会这样教育孩子——仅仅不断地向孩子重复自己的是非观,利用每一个机会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这样就能教育好孩子,那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教育问题了。

      事实上,成熟的道德观是稳定而灵活的,而不是机械僵化的。面对一件事,怎么说,怎么评价,其实是融合了自己的个人感情和经历的,而不是依据僵硬的“就是对啊就是对”。

      一个孩子要发展出成熟的道德观,需要很长的过程。从出生到青少年再到成年,他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完全以对错看待周围世界,到慢慢接受“灰色地带”,再发展出带有自己特点的稳定而灵活的道德观、价值观。

      要让“小孩子”直接越到第二、第三个阶段,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时候他们的小脑袋还没有发育完全,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以让他们多方位地看待事物,他们的生活经验也非常有限。所以小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首先会说谁谁是坏人,谁谁是好人,而没有不好不坏的人。对小孩子来说,以非黑即白的态度看待世界是很正常的。

      但随着接触世界越来越多,想的事越来越多,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孩子会逐渐发现,现实世界里是存在“灰色地带”的。咦,这个人偷了东西,是个坏人,但他是为了救妻子的命啊,他到底是好是坏呢?于是,孩子的价值观会受到挑战,他会感到各种矛盾和冲突。

      这时候,如果父母和周围对孩子有影响力的人,能给孩子时间思考,能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与孩子进行建设性的讨论,就能帮到孩子,让孩子慢慢成长,调整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发展出自己稳定而灵活的价值观。

      而如果天天跟孩子唠叨强调对错的标准,就有可能会让孩子的发展受到限制。孩子越来越追求“正确”,而忽视了世界的广阔和多彩,忽视了事物的多面性。这种现象在乖巧听话的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

      从您的描述中,我体会到了您的痛苦:“小时候因为这些过分的对错观被嘲笑,直到现在,遇事蹦出的第一个想法还是对错而不是感受”,因此您“我无数次对自己说,不要让他重复我的生活”。可是,我有个感觉,您的这种做法还是没有真正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您将自己的父母看作一个极端——绝对错误,自己则要走向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绝对正确。这就完全否定了您自己和您的经历,这种完全否定也会让您紧张焦虑,这种紧张焦虑就像一副有色眼镜,您会戴着它去观察孩子和自己,得到的可能仍然是“对”和“错”——凡是跟父母做法相同或相似的就是错误的。

      “父母能给孩子最顶级的教育就是不教任何好坏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想想,它本身也是一种二元对立。既然有最顶级的,那就是完美或接近完美的。您仍然在追求完全正确的“完美”,要做一个完美的妈妈。

      人的大脑本来就喜欢“最”这个字,对于追求完美的人,“最”这个字自然能一下子吸引其注意力。“最顶级的教育”这几个字对追求完美的父母仿佛充满了不可抵御的魔力,让父母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不教任何是非对错观念”是不是真的就完全正确呢?或者说,是不是真实——父母怎么才能做到“不教任何是非对错观念”呢?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

      为人父母,我们会回想当年父母怎样对我们的,会想着把自己认为好的抚养方式继续用在孩子身上,而不好的,就去尽力避免。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只是个“人”而已,不是上帝,不是个完美的信息分析者。我们往往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用简单化的方式寻找问题原因,还自以为做得很对,这就可能会矫枉过正。

      所以说,在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完美的教育”时,我们可以稍停一下想一想,这种寻找会不会阻碍我们用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我们也许忘了,孩子是另一个生命,他们不会重复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不要这样去看、去证明。

      另外,如果我们认为,只要父母向孩子灌输对与错,孩子就一定会成为只知绝对对错的人,那同样是僵化的。事实上,天生叛逆的孩子可能会本能地反抗这种影响,而其他很多孩子也会在青春期到来后,通过叛逆来反抗父母的这种影响。再者说了,孩子不是窝在家里不出门的,同龄人、导师、网络,都会对孩子有影响,而且现代社交媒体使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有很多促使孩子反思“非黑即白”观念的信息,同样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