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孩子不是社交恐惧者  

作 者:
孟娜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徐继红,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青少年行为与心理健康、脑与数学认知、决策与情绪等。

      您的孩子是否大多数情况下安静、更喜欢独处?他是否只有几个好友,在集体聚会中是“沉默的少数人”?您是否也曾力劝孩子让他开朗、积极地去交朋友,但孩子很为难甚至退缩……如果您和孩子曾出现过上述情况,徐继红老师对于内向孩子的解读会对您有所启发。

      家长要全面认识内向型的孩子。

      记者:徐老师您好。我们经常能看到家长和老师对一个孩子有如下评价:“这个孩子很内向,需要开朗一些”“这孩子天生就内向,改不了”等等。这样的结论很矛盾:内向看似无法改变,但又可以改变。性格内向究竟指的是什么?

      徐继红:这个问题实际说的是内向所属的概念范畴。内向属于人格特质的研究问题,在心理学上是指气质指向性的一种。如果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也就是说内向是人格的一种类型。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等方面,其中气质是天生的,稳定的,无法改变的,但性格是可塑的,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我们平常总能听到的“这个孩子性格很内向”“这孩子天生就内向”等,其实是从人格的不同角度对内向进行的描述,都不全面。我们要综合孩子的气质和性格等来全面理解内向型的孩子。

      记者:为什么会有人格上内向和外向的区别呢?

      徐继红:在针对内向的研究中,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内、外向实际是遗传在起作用,受基因的影响而产生,反映了人对刺激的天生的敏感性。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说明。

      艾森克认为内向和外向不仅可以根据行为区分,还可以根据人的生理构成来区分。大量证据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也就是说,当出现外部刺激时,内向者的唤醒更迅速、更强烈,这表明内向者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即使非常微弱的刺激也可以唤醒脑皮层,唤醒度很高。而外向的人则相反,大脑皮层的唤醒度比较低,要非常强的刺激度才能唤醒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有一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个观点:外向的人在嘈杂的环境中不会觉得不舒服,因为只有嘈杂的音乐声或活跃的刺激才能让他的大脑兴奋起来,但内向的人本身大脑就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这样的环境会让他觉得很吵,头昏脑胀,因为这种刺激超过了他能承受的限度。而在观看慢节奏的电影或听舒缓的音乐的时候,外向者很快就厌倦了,因为他们不太容易被这样微弱的刺激唤醒,相反,内向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觉得更加舒服自在,因此刺激程度较为适当。

      很多人把内向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并且带有贬义,这是一种对人格解释的歪曲。内、外向没有好坏之分,需要扬长补短达到人格的完善。

      记者:我们经常在教师评价或家长评价中听到如下反馈:“这个孩子很好,就是不太爱说话,太内向了”“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一些,不要内向”。很多内向的孩子也在怀疑自己甚至自责,考虑是不是要努力变得外向一些更好。从这些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看,内向更倾向于贬义。实际是这样吗?

      徐继红:性格、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是各有利弊。内向者有内向的优势,外向者有外向的优势。例如,内向的人更善于思考,对问题体验深刻,善于钻研,注意力高度集中,富于创造性,富于想象,做事认真负责,善于观察,对刺激反应比较灵敏。内向的人比较安静,不喜欢社交,比较含蓄、稳重等等。很多有天赋的人、名人等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如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

      很多人之所以会觉得外向更好可能是因为外向的人更喜欢社交,有很多朋友,比较开朗,兴趣较多。而内向型的人被认为是“一个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不喜欢交往而喜欢读书。他自我保守,除了亲密朋友外,与人的距离较远”。

      其实,很多父母对内向性格有误解或者不够理解,总认为内向就是“退缩、沉默寡言、犹豫不决、悲观忧郁、自我苛求、离群”等等,实际是把内向等同于懦弱、羞愧等等负性词汇。这种思想无形中传递给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内向就是不好”的错觉。在这样的观点影响下,内向的孩子会表现出不自信、自卑、退缩等行为。

      记者:在刚刚结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中,主犯林森浩被贴上“内向的人”的标签。网评中有人用林森浩的内向和受害人黄洋的外向进行对比,还有人将多年前马加爵案件与此案对比,认为内向的人“不善交往,内心敏感,但是惹急了后果很严重”。实际情况如何?内向儿童真的不擅长与他人交往吗?

      徐继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忽视了林森浩背后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复旦投毒案之所以跟“内、外向”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内、外向是最容易被人觉察和判断的。一般人认为不善交往、少言寡语、敏感等就是内向,而林森浩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很容易把他的杀人行为与他的内向性格联系起来。当然,不能否认事件的发生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并不像人们所夸大的那样。我个人认为心理不健康,如过分好胜、自卑、自尊受挫等多种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才导致了他的杀人行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