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6)04-0035-06 从伦理学的视阈,《尚书》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古典道德文集和最早的伦理思想史文献,其主题是道德尤其是政治道德。孔子修订《尚书》,并将其传授弟子,以达到弘扬道德尤其是政治道德的目的。通览《尚书》,在十分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政治道德形象”说。 一、政治道德形象与人才选拔 政治道德形象通常是指政治道德主体通过自身的表现,在知觉层面给人们造成一种具体的政治道德形态和政治道德面貌,它可以说是政治道德主体的精神生命所在,也是政治道德主体得以合理性存在的内在依据。政治道德主体的政治道德品性是内在的,往往不是仅凭直观就可以把握的,更不是仅凭逻辑推理就可以得知的。道德的深层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它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因此,人们对一定政治道德主体的认知,是通过其一系列的政治道德实践行为形成了政治道德形象,直接反映了一定政治道德主体内在的道德品性。 《尚书》中最先记载的是《虞书》五篇,在《虞书》五篇中,尧帝首先提出政治道德形象是选拔人才的关键要素。尧帝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良好政治道德形象的典范: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功德四海的尧帝之光辉的政治道德形象。正因为尧帝本身拥有良好的政治道德形象,故他在选拔帝位候选人时,也十分重视被选拔者的政治道德形象。《尚书·尧典》载:尧帝在位17年后,开始挑选帝位的候选人。如何挑选呢?尧帝认为“明明扬侧陋”,可以明察贵戚,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人,众大臣于是推荐了穷困的舜。尧帝问道,此人如何?众大臣推荐:“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于是,尧帝决定选取舜为帝位的候选人,对舜进行考察。先试着将其两个女儿嫁给舜,又让舜处理政务。“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舜正是以自己的政治道德实践活动,塑造了德才兼备的良好政治道德形象,才能成为尧帝的接班人。虞舜居帝位23年后,在考察帝位候选人时,也同样十分重视候选人的政治道德形象。虞舜首选有功德的禹,但禹谦逊地推辞并推举德泽下民的皋陶,然而皋陶也同样谦逊地婉拒了。最后,虞舜下定决心选取了禹,他说: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尚书·大禹谟》)。无疑,虞舜之所以确定禹为帝位候选人,根本上还是因为禹具有德才兼备的良好政治道德形象。 帝王不仅在考察帝位候选人,在选拔大臣之时也非常重视其政治道德形象。当尧帝征询大臣们要选拔“善治四时之职”之人时,大臣们推荐了尧帝之子丹朱,尧帝认为其说话虚妄,又好争辩,不合适。接着,尧帝要选拔善于处理政务者,大臣们又推荐了有防救水灾之功的共工,尧帝则认为其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则气焰嚣张,也不合适。舜帝继位后,选任一批大臣,后来选任了“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谦恭且治水有功的禹为司空,治理水土;封爱民而善种谷物稼穑的弃主持农业;选用做火正而呕心沥血,深受百姓爱戴的契为司徒,推行教化;选拔创刑、造狱而正直的皋陶为掌管刑法的理官,成为中国的司法鼻祖;又命贤良的垂出任掌管百工之官;命勤奋的益任虞官,掌管山林;命礼貌待客的伯夷任秩宗,主持礼仪;命生活在荒僻之地却具有非凡音乐才能的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忠诚的龙任纳言,发布命令并收集意见。 周朝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旦,根据历代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将帝王是否选任有德之人为辅臣,上升到关乎国家兴亡之高度。周成王继位时,周公就语重心长地告诫道:是否选任有德之人为辅臣,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夏亡就在于“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尚书·立政》)。商王纣败亡,也因“为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尚书·立政》)。于是,“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尚书·立政》)。所以,“立政用
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尚书·立政》)。假如设立官员,任用贪利奸佞的人,不依循于德行,君王终世都会没有光彩。故从今以后设立官员,千万不可任用贪利奸佞的小人,而应当任用善良贤能的人,用来努力治理我们的国家。 二、政治道德形象与王朝兴亡 正如周公所总结的那样,之所以要十分重视执政者的政治道德形象,是因为实践证明,执政者的政治道德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社稷国家的兴亡。正因为尧帝的功德四海,所以天下升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尧帝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众民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尚书·舜典》记述,尧帝选拔了德才兼备的虞舜,虞舜辅助尧帝28年,建功立业,安定天下。舜继位后,任贤使能,“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于是事业大兴。《尚书·大禹谟》记载,因大禹德布四海,舜帝选取大禹作摄政。大禹上任推行德政:“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意即修德主要表现在搞好政事,而为政的中心在于养育人民。水火金木土谷这六府要修治好,端正人民品德、丰富人民财用、改善人民生活这三件事要互相配合。这九个方面的功业都要安排得有秩序,有了秩序,人民自然会欢欣鼓舞,歌功颂德。大禹继位后,继续推行德政,万民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