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杰道德修养论的基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茂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道德修养论是罗国杰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起点,即重视自我反省的道德修养方法、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追求奉献社会和国家的理想人格。罗国杰道德修养论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良道德传统,致力于引导人们在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宏图大业中,知行合一,充分发挥个人的道德自觉性和道德能动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6)03-0022-04

      道德修养论是罗国杰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出版的六卷本《罗国杰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中,第一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探索》,其中第七编收录了三篇关于道德修养与道德境界的论文,并把题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加强主观修养》的论文列为附录;第三卷是《思想道德建设论稿》,其中第六编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第五卷是《读书与修养》,其中的修养部分收录了66篇论文,纳入立身做人、与青年谈人生、青少年教育、人生价值观、精神生活与道德品质、爱国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建设、传统美德、杂谈和回忆等11个栏目。尽管罗国杰道德修养论还表现在其他著作和论文中,本人主要引用该《文集》的内容来分析和阐述罗国杰道德修养论的基点。

      一、重视自我反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人们无论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社会的认识,都存在着一个从知之甚少到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这有局限性,亦有发展性。人们的道德修养过程也是如此,但是道德上的是非善恶不单纯是知识的增长,还需要个体的生活体验,需要克服由自身的欲望和偏见造成的错误认识,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来破解“无知”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人们主动地自我认识和自我剖析,学会在道德意义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避免错误和祸患。这个从“无知”到“良知”的发展过程,需要人们的理性、自觉和不懈的努力。

      罗国杰道德修养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道德修养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罗国杰本人经常“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是陶行知先生1942年提出的一个自我反省的步骤,目的是让人们关注身体的健康、知识的增长、工作的责任和德行的养成,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罗国杰道德修养论重视自我反省的道德修养方法,但是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和使人退步的自我欣赏。他在《人生观和道德修养》一文中认为,“人生观和道德修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一切剥削阶级伦理学不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新人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人生观和道德修养问题,必须严肃认真对待”[1]。

      罗国杰在许多文章里直接论述过道德修养问题,积极弘扬我国的优良道德文化。针对社会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他在题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加强主观修养》的论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人往往只愿意改造客观世界而不愿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甚至连“改造自己”这几个字都不愿意听到。他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是很严格,而对自己却从不进行检讨、反省和自我批评,没有自我修养的自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复杂情况下,在各种物欲、女色、权力、荣誉的诱惑下,或贪污盗窃、或腐化堕落、或争名夺利、或迷恋女色甚至最终陷入万丈深渊,身败名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不知道“自觉修养”的重要,不知道改造自己正是保证自己能够随着时代进步的关键。[2]

      罗国杰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事业的奠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强调必须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还因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人和人的实际关系中,人们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和别人相比在道德上的差距,才能体会到自己的道德境界。古人说:‘人苦不自知。’(《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都是说‘自知’的重要”[2](256)。

      自我反省,在罗国杰道德修养论中,不是纯粹的单个人的自我反省,而是强调参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德不孤,必有邻。他特别强调学习道德榜样: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为什么能够产生无穷的力量?因为榜样就是一面旗帜,榜样就是一种鼓舞人们上进的动力。一个崇高的形象,能够启发人们的良知,促使人们自我反省,给人以上进的勇气,产生催人奋发的激情。它既能在理性上给人以向善的认识,又能在情感上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它能引导人们自觉地追求崇高的人生,实现道德的升华。榜样又是一种强有力的净化剂,它能通过分析、对比、参照和思考,提高人们鉴别善恶和评价是非的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使人们在先进人物的纯洁高尚的行为中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灵魂的升华。[3]

      二、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

      《文集》第四卷是“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在分析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时,罗国杰刻意指出了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认为: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思想行为,一是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克服自己不正当的思想行为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自己高尚道德品质的过程,培养自己高尚品质的过程也是一个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思想行为的过程,两者并行不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4]

      道生之,德畜之。在我国“尊道贵德”的传统文化中,“克己”似乎是个悖论。但是通过分析朱熹的“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我们不难理解“克己”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助于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寻求合理的价值取向,满足人们作为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