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机制与制度: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与启示

作 者:
蒋绚 

作者简介:
蒋绚,博士,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xuanjud@hotmail.com。广东 广州 510006

原文出处:
学海

内容提要:

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从技术赶超到创新强国,有着独特的创新历程与治理特征。本文聚焦政府职能,梳理美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政策,考察政策执行下的创新资源形成、运行机制演变与宏观制度影响。美国创新资源由单一到丰富、由政企提供到多元提供,运行机制经历企业为主学研为辅、产学引领市场培育、企业主导多元参与、市场与社会环境广泛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政府以市场为核心,引导资源配置与建构运行机制的职能。国家干预型经济自由主义制度为美国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政策与法律基础以及自由独特的资本市场。这些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形成重要启示。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问题的提出

       《国富论》出版以来,学界与政策界便开始探讨增长与财富驱动因素。古典经济学者认为专业分工与制度是决定因素,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质资本与基础设施投入是重要因素。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后,创新被视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经济社会价值的融合体,是打破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过程,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随后,越来越多经济学家认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质,并非简单提高资本有效积累的过程,而是获得技术能力并在技术不断变化条件下转化技术能力为产品创新的过程。①鲍莫尔甚至认为18世纪后的经济增长最终归因于创新。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议题再次兴起,创新而非价格被视为竞争主要手段。《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制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经济稳定、人力资本提升、市场完善均有助于持续增长,然其效益均逐步递减,唯创新可使经济水平持续扩展性提高。

       近年,中国出口型增长所依靠的低廉劳动力基本吸纳完毕,工资水平快速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渐丧失。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宣告了中国“出口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终结,中国经济将持续以低于以往的速度增长,原本高流动性和规模经济下掩盖的低效率问题日益突出。效率方面,我国技术水平一直较低,靠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是未来提高经济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时,国际竞争、技术变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也加速瓦解我国要素驱动与技术模仿战略。因此,创新驱动是中国当下迫切问题。中国政府于2006年作出有关自主创新的决定,十八大期间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2014年又提出“万众创新”倡议,使得创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关注。在力图增强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中国对创新水平领先国家的学习借鉴非常必要。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体,同时也是创新名列前茅的国家。彭博社调查揭示,2015年市场价值最高的全球十大科技企业中,美国占有九家。美国独立后的百年里,其科学创新曾滞后于欧洲,而在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创新领先国家,发起了电子通信、生物与太空技术革命,并在电气、汽车、化学、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位于世界出口前列,成为世界经济技术强国。这些既源于多年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积累,也源于一贯的创新引领世界理念。美国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其创新道路与模式有何特点?特别是,政府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与企业和市场形成何种互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使得我们对创新驱动发展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探索中国创新发展政策有重要启迪。

       美国创新驱动发展是各国创新领域的重要参照,因而吸引了学界一定的关注。学者们对其创新体系建立进行过宏观描述、初步探讨以及国际比较,②对创新主体的行为,譬如大学对创新的产生、转化与扩散的作用③、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模式④、政府管理功能⑤等分别进行过研究;评述过特定科研政策;⑥分析了创新投入与执行乃至产出绩效;⑦对创新所需资本市场、专利、法律、技术转化条件、市场功能等分别进行过探讨。⑧美国创新研究较为丰富。以往研究多聚焦于阶段性科技政策,尚未对美国创新体系、政策或发展路径变化进行完整探讨,割裂了政策发展连续性,忽略了创新道路中蕴含的很多研究意义,还可能造成政策深层逻辑的片面解读。现有研究对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因与机制也缺乏深入挖掘,使国家创新政策难以与相应制度背景形成对话,为经验借鉴形成潜在阻碍甚至误导。因此,有必要在一定理论框架里,深入研究美国创新驱动发展,探讨其创新政策发展的演进逻辑、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互动,以及特定制度背景对创新政策与运行机制的决定影响。

       一、研究回顾与框架

       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后,学者对创新概念进行了充分诠释,大体强调创新是市场行为,需通过技术革新开辟市场,刺激经济发展。⑨之后至1990年代,创新研究多聚焦政府与市场关系。新古典学派提出政府对创新市场的间接干预和引导;新熊彼特学派强调企业主体的市场结构;制度学派认为创新与制度相互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学派认为,国家建立的体系规则会影响利用创新资源的互动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于1985年由伦德瓦尔提出后,弗里德曼、尼尔森、帕托与帕维特、麦特卡尔菲等将其诠释为,包括政企在内的各创新参与者的互动整体,体系规则将塑造主体选择技术、使用知识、形成产出、实现创新;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知识获取、核心地位及制度路径依赖是创新体系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创新体系研究主要从测度与制度方面展开。测度方面,一些学者从投入产出角度,关注人力资本与知识产出;⑩一些学者更为系统,从创新的开发、扩散、应用及网络视角,关注创新动力、资源、主体互动特别是政企互动以及经济绩效。(11)测度研究的主流分析以创新活动与环境为基础,关注资源投入、市场需求、企业服务与系统环境等,强调企业核心地位以及政府等其他主体与制度背景对市场环境的塑造,譬如伯克特注重资源、主体协作与市场创新,(12)赫克特关注创业、知识发展传播、资源调派、市场形成与环境变革。然而,由于测度研究缺乏对创新内在机制与过程的探讨,以伦德瓦尔为代表的制度研究成为另一显著研究路径,强调特定制度对创新能力和过程的塑造。螺旋模型透过合作主体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加强资源与信息共享,以及资源运用效率效能的提升;(13)尼尔森强调外部知识技术对企业需求的满足;蒂斯与桑托尼强调包括顾客资源在内的市场的重要性;雷奥奇尼考察科技、产业、市场与制度四大子系统的共同作用;协同创新理论强调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要素优化的重要性,认为在多主体协同的资源整合与宏观制度的相互塑造下,创新主体的市场竞争可使创新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