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2053(2016)05-0660-08 国际科学技术奖(简称国际奖)是指由政府、民间机构(学术组织、基金会、企业等)或个人设立的对在促进世界科技、福祉人类的科学技术及相关活动中做出杰出成就的人或组织的奖励,其特点是没有国家、种族、性别、肤色的限制[1]。2015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荣获世界顶级科技奖,成为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唯一诺奖得主。屠呦呦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国际奖不仅提升了科学家的知名度,而且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当前,在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科技活动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中国的科技活动已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国际化”进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设立了面向外籍科技人员的“国际科技合作奖”,但由于授奖范围小,影响力有限。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已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这一背景下,人才是不折不扣的增强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强效引擎,需要我国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奖励激发全球科技人才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从而达到引进科学精英,服务人类福祉的目标。美国是发达国家的主要代表,开展科技奖励的历史已有100多年。国际奖在美国的科技奖励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奖项的设置代表了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针对中美国际奖的差异,徐安、刘淑青、吴南中认为,美国民间设立数量众多的国际奖项与美国领先全球的科技实力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国际奖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上都远远低于美国,这一差异值得关注[2]。徐顽强认为,中国国际奖数量太少,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3]。吴昕芸等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缺少相当数量影响力强大的国际性科技奖励,不利于我国成功吸纳更多高端科技人才[4]。尽管学者们提出了以上观点,但并未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中美科技奖励体系的比较,剖析我国在国际奖设置方面的欠缺,对完善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奖在美国的发展及主要功能 17世纪以来,现代科学跨越国家、种族、民族和宗教之界限,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活动进入了初步体制化阶段,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科学机构。1731年,英国皇家学会设立了第一个具有制度化性质的国际科技奖励——科普利奖章。科普利奖章的诞生对奖励的评审程序、奖励范围、标准和周期、奖励形式等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5]。1901年,蜚声国际的诺贝尔奖的出现,标志着科技奖励进一步规范化、国际化,推动了科技奖励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5]。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学科、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群的涌现,为科技奖励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全球国际奖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一个多世纪,重要国际奖的数量由几个增至几百个,覆盖数、理、化、天、地、生、农、林、医、工等领域(见图1),从当代国际科技奖设奖组织的国别来看,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设奖最多的国家,占27%(见图2)[6]。
图1 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世界重要国际奖的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张先恩主编.国际科学技术奖概况.2009.
图2 发达国家设立的国际科技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编.世界主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概况.2009. 1.1 国际奖的发展状况 美国现代科技奖励制度从建立之初就遵循了规范化、国际化的原则。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发展,基于对科学家角色进行内部评价和控制的需要,从19世纪开始,美国以学会为主体设立科技奖,奖励一般不设国别限制,以某种公认的形式表达对科学家发现优先权和发明优先权的承认[7]。1923年美国科技促进会设立的旨在奖励上一年度优秀论文作者的克利夫兰奖,体现了当时科技社会建制的体制目标,即“发展知识,造福人类”。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研究与科技奖励的规模日益庞大,科技奖励中的优势积累效应愈趋明显。科技奖励的体制目标不再仅仅是承认发现与发明的优先权,更为本质地关涉到科学的社会分层、权力的行使、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科学发展的方向。特别是50年代以后,为了协调科学共同体、企业等各方的关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影响大、权威性高的科技奖项。由于政府科技奖励资金来源于财政经费,需保证其直接用于本国科技事业发展,政府对参评主体的国籍有严格的限制[8],但美国政府并未把奖励的范围囿于国内,“费米奖”通过表彰全球范围内在核能的开发、利用或控制方面取得杰出科技成就的人士,表达了政府旨在利用全球科技人才资源为美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服的理念。政府奖励的补充完善了美国的科技奖励体系。为了迎合世界性的科学事业,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美国科技奖励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科学技术奖概况》一书收集了美国从1923年至2008年设立的163项国际奖的详细资料,设奖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学会/协会、基金会、企业等,大多数的奖励规则介绍中对获奖者的民族、性别、国籍、居住地、宗教或者政治观点没有限制。尽管这些数据并不完整,但可以以管窥豹。在这些奖项中,社会团体的科技奖励无论是奖励强度、还是奖励的范围和影响都超过政府奖,且奖项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层次递进关系。美国科技促进会直接颁发的11项奖励中有克利夫兰奖、国际合作奖、埃布尔森奖等5项奖针对全球科技人员,其下属学会也设立了很多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医药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性国际奖。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化学学会是设立国际奖最多的学术性团体,国际奖数量占其学会设奖总数的一半以上。美国物理学会设有22项国际奖,占全部50项奖励的44.0%;美国化学会设有34项国际奖,占全部62项奖励的54.8%[9];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专注于高质量、创新性的癌症研究的学术组织,美国癌症协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工作又相继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国际奖,以表彰在癌症研究的各个阶段所做的基础性、应用性重大研究成果的科学家。例如,1992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与美国癌症学会联合设立了“癌症流行病学与癌症预防卓越研究奖”,以表彰在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和癌症预防领域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10];1997年设立的“派兹考勒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癌症研究国际奖”奖励在癌症基础研究中有重大发现或者在癌症转译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活跃于癌症研究领域且近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科学家;和那些正在进行中的、有前景的、能够对癌症领域发展产生持续实质性影响的研究工作[10];2002年设立了“兰登癌症基础研究奖”旨在表彰在生殖癌症基础研究领域有新颖和重要发现的杰出科学家[10];2004年的“癌症研究终身成就奖”通过一个科学发现或一系列研究成果,奖励对癌症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10];2007年设立的癌症化学研究杰出成就奖,其宗旨是突出化学在推动癌症研究中的重要性,授予在癌症基础研究、癌症转译研究、癌症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重要的、杰出的、具有创新性的化学研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