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物流业是复合型产业。物流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和以仓储业、装卸业、物流信息业等为主的物流辅助业务。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其二,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上,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是指50%以上产品用于生产的服务性部门,消费性服务业是指50%以上产品用于消费的服务性部门。在发达国家,整个服务业超过60%的比重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速度上,生产性服务业也明显快于消费性服务业。 物流业的发展与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11年10月2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在北京正式签署《支持物流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推进物流业做强做大,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呈现三个方面趋势:首先,电子物流(E—Logistics)在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迅速兴起。如今网上购物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潮流,企业间、政府与企业间也在互联网上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子商务市场。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已实现了约5.66万亿元的大市场,并继续保持着30.1%的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可能会拥有4.2万亿元的超大市场①。其次,物流规模和物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集约化与协同化是物流企业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物流园的建设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散网点,使物流企业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了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同时,物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也成就了物流企业的规模。以快递企业为例,四通一达(申通快递、圆通速递、中通速递、百世汇通、韵达快递)这五家公司在2012年总的从业人员是21.6万,年销售额近300亿元,占中国快递市场总收入的50%以上。最后,绿色物流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又一方向。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都是物流工具不可避免的弊端,绿色物流成为21世纪物流业新的发展趋势。物流业的营改增,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企业的设备更新,企业购买新设备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抵扣力度。 二、“营改增”对物流业影响分析 (一)税率变化情况 “营改增”前,作为综合性行业的物流业统一征收营业税。改革后,物流业纳税人以500万销售额为界,被划分为一般纳税人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两种。按增值税税率设置的不同也将物流企业业务划分为交通运输业务和物流辅助业务。物流业税率较之前征收营业税而言,变得更加多样复杂。“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企业无论是从事交通运输业务还是物流辅助业务,税率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见表1)。 由于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简易征收办法,征收方法和程序类似于营业税的征收,所以“营改增”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税率变化不大(见表2)。
(二)计税办法变化情况 在“营改增”前,物流企业征收营业税,具体计税办法为:将企业业务划分交通运输类业务和服务类业务,不同业务的收入分别乘上对应的营业税税率。改革后,税收征管方式相应的分为一般征收和简易征收两种,一般征收就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征收方法,即传统的用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如果当期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时,可以转入下一个年度进行抵扣。简易征收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计税方式类似于营业税的计税方式,即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3%)×3%。 (三)“营改增”对物流企业运作的影响 “营改增”前,物流业征收营业税,每进行一次交易,每进账一笔收入,都要对其全额按照相应税率征收营业税,交易次数与税负呈正相关。除此之外,物流企业在采购设备、燃料、低值易耗品等物资时,价款中包含的增值税额在缴纳营业税时并没有得到考虑,不予以进项抵扣,存在重复征税现象。改革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可以得到抵扣,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物流业的重复征税问题。 “营改增”前营业税的征收由于物资采购价款中的增值税款不能得到抵扣,很多物流企业倾向于内部关联交易,使生产服务内部化,以降低企业的税负和运营成本。改革后,重复征税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企业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将更多地基于专业化和效益最大化两个方面考虑。客观来说,企业的这种选择倾向,促进了物流业朝着专业分工的方向发展,提高物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效率。同时也将对物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增值税不同于营业税,从交易发生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到交税环节的计算抵扣,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物流企业的增值税发票具有数量大、金额小、业务杂的特点,管理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为了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财务可能会更加关注增值税专业发票的管理并积极税收筹划。同时可能也会促使企业财务人员学习掌握“营改增”的政策内容,并积极对政策进行研究、探讨,以做出最有利于本企业的财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