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高二的女儿每晚陪我追看电视剧《芈月传》。 对历史极感兴趣的她在观剧的同时,不断用手机浏览着网友们对剧中史实错谬的吐槽。 电视剧热播之前,女儿早已拜读过女作家蒋胜男的原著。随着观剧,她恶补了战国和先秦时代的历史。连我都读不下去的繁体字的历史原著,她竟能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读得津津有味。 追剧的孩子们 《芈月传》的第一集是以商鞅变法后的“车裂之刑”开场的。女儿看后对我说:“我印象中,商鞅是死后才被处以车裂之刑的!我要查查看。” 看到她熟练使用“百度文库”和历史类的APP,并与网友们积极交流,我感到很欣慰。这让我不由想到三年前《甄嬛传》在各大卫视热播时,女儿的反应与现在大相径庭。 那时候,女儿正在读初二。当时她还缺乏批判意识和历史知识,对剧中的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生长为一个擅长谋权的皇太后,饱尝后宫嫔妃你死我活的势力倾轧的故事,持全盘接受的态度。她不但享受该片华奢的镜头,更迷恋于那些明争暗斗的情节。 那时,女儿“痴迷”到能把剧中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购买了许多戏中人物图案的文具盒、钥匙链,甚至说话的神态都模仿剧中人。当时,正值班级竞选,女儿向甄嬛学习“长袖善舞”,用小礼物贿赂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 我越禁止,她越痴迷。我越批评剧中勾心斗角的剧情,她就越是欣赏和模仿。她经常半夜悄悄起来打开电脑追剧、藏在被窝里用手机追剧,上课偷看原著……我和女儿为此搞得剑拔弩张。 女儿说班里的孩子们不但看了这部戏,而且还说班主任是皇太后、男班长是一朝天子、女班长是母仪天下…… 看来,对古装戏的迷恋已是普遍现象。于是,我琢磨着跟女儿的历史老师(兼班主任)沟通一下,借鉴智者的经验之谈。 老师诚恳地说:“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单靠说服教育和打骂改变不了根本问题。我现在最关心的不是怎么遏制他们看电视剧,而是怎么更好地引导他们。” 老师说为了更好引导学生们,她特意认真地看了这部电视剧。趁着孩子们对清朝历史的兴趣,她引导大家阅读了作家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历史小说;还在历史课上补充了《清朝大历史》《大清十二帝》等书。 老师让我接受孩子和成人之间在审美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先尊重理解,然后再谈引导。她觉得《甄嬛传》之所以吸引孩子,就是因为剧中塑造了许多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孩子们在这些人物的性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不知不觉地融入戏中。 历史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学生们向来对她既尊重又爱戴,我觉得这和她开放的教育理念和历史观念很有关系。与她交流之后,我决定借鉴她的方法,以“共同学习、一起探讨”的平等姿态来陪女儿“追剧”。 带孩子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天地 我开始阅读与该剧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我更多向女儿“求教”,抛出各种问题来启发她思考。 我曾问女儿:“后宫里面每个人都锦衣玉食,一呼百应的,为什么甄嬛却说每个人心里都很苦?” 女儿想了很久,也说不出答案来。 我追问说:“清朝的后宫女性是否可能有更大的舞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宫斗?”女儿因此萌生兴趣,开始阅读武则天、慈禧太后、孝庄太后等古代女性的传记。 一天,我看到电视上《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谈自己对该剧的定位说:“我想表达给观众的是:后宫作为一个特殊世态的缩影,聚敛了整个尘世的浮华和欲望以及无奈,而此间冷暖也只有生活其中的人自知自识。” 我把这篇报道转给女儿看,还跟她打赌郑晓龙是否未来会拍一部“后宫女人走到前台,挥斥方遒,拥有更广阔的天地的故事”。 我的丈夫也扮演着引导女儿的重要角色。他认为孩子无论过度迷恋什么,都是因为视野不够开阔。父亲应该带她跳出围城,看到一片更广阔的世界。 他利用假期带女儿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让她亲身接触到奉献爱心的各界人士,推翻剧中利己观念对她的影响。 在我们杭州市浙医二院的“广济之周”志愿者行动中,女儿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穿着红马甲站在门诊大厅里给病人指路,推轮椅,帮助不方便的病人填各种表格……在空暇时,爸爸带着女儿和志愿者们交谈,这些人都有非常朴素的“服务社会”意识。志愿者还要到病房里,陪孤独的患者聊天。女儿一开始害羞,在爸爸的帮助下,她很快调整好心态。许多爷爷奶奶喜欢她,整天盼望着她早点儿来。看到自己一点点爱心带给别人这么大的快乐,女儿着实兴奋。女儿感慨说:“志愿者们的服务都不是为了利益。那些病床上的人最需要的不是金钱名利,而是健康和别人的关心。我突然想明白了那个问题——后宫里的女人心里都很苦,是因为她们得不到别人真正的关心。” 初三毕业时,女儿取得了极高的历史成绩。到高中之后,她的历史成绩一直很好,经常主动找历史老师讨论。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女儿以中国历史为参数来学习世界历史,并将中西杰出的女性历史人物拿来对比。 当她知道作家用十年的时间来创作《芈月传》,光准备资料都有两三年、每个时间节点都对应真实的历史节点时,她非常钦佩。于是,她熟读《史记》里对于芈月的记载,并且读完了180万字的小说《芈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