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养生心态养育孩子

作 者:
晏红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现在,养生受到全民关注,但是,用养生心态养育孩子,则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

      文东是个8岁的小男孩,白皙瘦弱,性格温和。老师发现他平时不爱活动,跑步的速度和坚持性不如大多数女生,体育课上也显得很胆小,达不到同龄男生的体质标准。老师认为孩子体质弱,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却说,孩子没问题,现在比小时候强多了,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频繁生病了。进一步沟通了解到,家长很注重孩子的饮食与营养,奉行的是养生观念。妈妈和爷爷奶奶都非常注重养生,每天定时收看养生节目,文东跟着家长一起看。他们还在小区周围开垦一片菜地,家长很自豪地说,家人每天吃的都是“绿色食品”,很少在市场上买蔬菜。老师建议,孩子正在长身体,每天应该多吃肉。家长却说,不行,肉的油脂太多,吃肉容易上火,吃蔬菜对身体最有益。除了饮食以外,老师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态度方面,也持“养生”心态,例如只要孩子快乐就好,不要累着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人生争来争去有什么意义呢,平和的人生才会幸福,等等。老师感觉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心态过于紧张;而文东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低,又过于“顺其自然”了。

      其实,像文东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心态,在当今家长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很多家长注重养生,注重孩子的幸福生活,而不是用学习成绩或者所谓的成功标准来强行要求孩子,这些观念和态度相比“拔苗助长”式的观念和态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下了更大的自我空间。但是如果家长把握不好分寸,则会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

      首先,养生的饮食习惯具有浓厚的成人色彩,大部分养生知识和养生方法都是针对中老年人而言,现在晚婚晚育现象普遍,当孩子上小学以后,很多父母和祖辈家长正好处于关注养生的时期。但是成人的养生方案并不适合中小学生。尤其中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日常饮食需要充足、全面、均衡的营养,以保证身体发育所需。一方面不能偏食挑食、暴饮暴食,另一方面要保证孩子每天鱼、肉、蛋、奶的摄入量。可见,整天大鱼大肉固然不可取,但是让孩子像一些中老年人一样素食养生也是错误的。与此同时,有的家长还把健康理解得比较狭隘,以为不生病就是健康。科学的健康概念除了不生病以外,还意味着孩子有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在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和平衡性等方面都要达到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才是真正意义的健康。因此,家长不要以成人的养生观念来养育孩子,要树立适合青少年的全面的营养概念,注重发展孩子全面的身体素质。

      成人的养生观念除了身体保养以外,还有与之匹配的心理养生,例如处世平和、宠辱不惊、看淡名利与得失等,这对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的成年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但是有的家长并没有把握好心理调适的辩证关系,也没有认真分析孩子与自己所处人生阶段不同,因而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应该有所不同。

      初三男孩范范的家庭生活条件很优越,这是父母打拼的结果。由于长期工作投入较多,进入中年的父母开始出现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他们对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深感厌倦。这些情况不但影响着范范父母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范范父母认为自己的打拼已经给孩子带来优裕的生活,自己的身心也付出了代价,那么就不必让孩子像自己那么辛苦了。另外,范范还是家里三代单传的宝贝儿子,家人都特别疼爱孩子,平时很少让孩子受委屈。孩子上学之后,家长都觉得孩子太辛苦,就经常说:“别累着了,累了,就玩一会儿。”因此,范范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想事情简简单单的,心情轻轻松松的。当不当班长、得不得第一,他都不在乎。评选三好生,他积极地为别人投票,老师鼓励他自己也参加竞选,他说“不想”。妈妈觉得儿子这种超然心态挺好,不与人争,过自己的快乐生活,而且他相信儿子长大以后自己就明白懂事了。但是,上初三的儿子有一天说的话把妈妈吓一跳。初三的第一次月考,范范的排名在全班末尾,妈妈说这样可不行,儿子说:“古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宠辱不惊,您着什么急!”宠辱不惊用在成人身上是一种境界,可是用在一个孩子身上,让她感觉儿子实际上就是软硬不吃,不求上进!妈妈开始后悔从小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放松要求,这只是范范家长对问题的表面认识,更加深层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意识到人生在不同阶段就应该做不同的事情。人在少年,就应该积极进取、不甘落后;人在青年,就应该做好规划、乐于付出;人在中年,就应该统筹协调、老幼兼顾;人在老年,就应该淡泊豁达、颐养天年。即使家长为孩子留下了殷实的财富,也要遵循人生发展规律,支持孩子亲身经历自己的完整人生,而不要用自己所处阶段的心态去影响孩子的人生态度。至于家长担心疲劳与紧张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则是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问题时善于做好心理调适,而不是顾此失彼。范范父母的问题就在于把自己中年阶段“看透了”与“看淡了”的心态用于影响教育孩子的态度。

      可见,虽然家长在主观意愿上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家长还需要超越个人的狭隘经验,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为了孩子好”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