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八爪鱼家长”怎么样

作 者:
王驰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妇女报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日,香港媒体刊出的一篇有关“八爪鱼爸爸”的专访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兴趣。记得在2013年7月香港国际书展上,一本名为《八爪鱼家长》的书就曾引起不少家长的关注。

      所谓“八爪鱼家长”,按两位作者的定义,是指那些有着“八只手”还嫌不够用的家长,除了应对繁忙的工作,还要争取更多的时间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长的乐趣。

      赵公梃是《八爪鱼家长》的作者之一,也是此次媒体的专访对象。早在2012年年底,时任一外资跨国企业大中华区高管的他有感于香港教育制度给家长的压力,开始在报刊上撰写专栏,以自己做父亲的经历感受,将为人父母的甜酸苦辣娓娓道来,提醒家长珍惜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并传达出“寓教于乐”“孩子玩乐不是罪”的理念。

      或许是经由爸爸执笔分享的育儿心得,《八爪鱼家长》一经出版,便被亲子教育领域看好,其男性视角立即得到业界和家长的肯定和赞赏。

      如今,已经是3个孩子爸爸的赵公梃,从“纸上谈兵”到付诸行动,基于他“快乐教育”的理念,已分别在内地与香港两地创立了7个教育中心。他希望能影响更多的家长,守护住孩子的快乐。

      小小年纪 何来焦虑

      事实上,有调查表明,近年来,香港儿童越来越不快乐了。

      据香港岭南大学公布的2015年“香港儿童快乐指数”显示,以10分为满分,香港儿童仅得6.49分,这是自2012年有调查以来最不快乐指标最高的一次。

      香港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2015年1~3月访问1000多名小学3~6年级学生发现,近27.8%受访者的焦虑症状达到需要关注的水平,求助个案最小的孩子为6岁。逾一成受访者常感到压力,主因是学业成绩,为22.7%,其次是父母责骂或处罚,为21.4%。

      据音乐社团创办人、香港注册社工、多年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何振贤撰文介绍,曾有家长向他咨询有没有适合两岁半孩子的语文班。不少家长还在子女不情愿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学习琴棋书画,入小学前最好已经精通“两文三语”,即中文和英文,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不少学业困难的小学生,面对学校超前教学苦不堪言。于是,孩子们只好每天放学后去补习班。

      何振贤发现,不少孩子从没有接触过大自然,对没有冷气、稍有蚊虫的地方不能接受;不少少年不会游泳、不会骑自行车、从没听过音乐会、没有走遍香港的十八区,只会在家玩电脑、打游戏机。

      张女士的女儿如今读五年级,小学1~3年级期间,老师曾在周末假期布置过23门功课,孩子做作业至晚12点,没有时间玩乐。有时,孩子甚至在梦中大叫功课好难,半夜自己起来做功课。张女士说,女儿功课不好,被同学冷落,常常发出“想念幼儿园”的感叹。

      浓浓爱心 岂惧技巧

      正是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夜半身影,香港一些“八爪鱼家长”纷纷以自己的行动,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关照孩子的成长。通过出书,写专栏文章,他们多角度地提醒家长,小心选择学校、玩伴,不盲目跟风,强迫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通。要重视培养孩子学业以外的知识,如生活体验、社交,尊重孩子独特性。他们的心得在于父母之道是需要学习的,比如,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一些普遍规律,学习与孩子沟通的一些技巧等等,但关键,是要时刻关爱孩子。

      愿望和现实之间似乎永远隔着一段难以缩短的距离。在“虎妈”“鹰爸”和“八爪鱼家长”之间,如何选择、如何平衡?

      何振贤认为,全面培育一个人,不能单单靠向学业成绩倾斜,其他方面同样重要,例如音乐、身体协调、人际关系、自省等等,倘若孩子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得到发展并被认同,日后可能会有更加骄人的成就,会收获更完整的人生。

      香港健体中心的专业人士陈国雄给家长的建议是,抽出时间与孩子一同运动,以此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注意力,减轻孩子的紧张焦虑情绪,在亲子运动中与孩子相伴相亲、了解和沟通。

      亲子阅读也是很受孩子们喜爱的一项活动。有调查发现,儿童对共读对象以及共读模式均没有明显的取向,这表明,不论爸爸、妈妈或爸爸、妈妈与子女一起以任何模式共读,孩子都会喜欢。

      给家长松绑 需多管齐下

      有不开心的孩子,一定会有不开心的家长。

      按照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林静雯教授的说法,香港的家庭教育辅导起步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就有了家长学校,传授为父为母之道。

      目前在香港的很多学校、社区、教会都举办家长培训班,开设儿童成长需要、“与孩共舞”、青少年心理、现代性教育以及家庭治疗等课程。

      从早年类似内地“有苗不愁长”的传统思想,到如今欲把孩子托付给老师或教育专家来管教,香港一部分家长的转向,引起了家庭教育专家的关注和反思。

      经年的观察研究之后,林静雯在媒体上撰文说,父母之道不单是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经历一个由内而外的学习过程。一群焦虑的父母便会产生焦虑的教养方法,一群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便会有过分保护的行为。在诚惶诚恐的状态下,家长们未必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作为家长,固然要反思育儿观念和学习有效的教养之道,但除了家长的反思和学习外,家长工作者、社会人士也需要以体谅的态度理解家长面对的矛盾和他们内心的挣扎。

      林静雯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专家需要在政策方面有更多建议。有时候工作压力和社会价值观念不仅影响学校与舆论,也影响家长。给家长松绑,要从多层面介入,家庭需要来自社区、学校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家庭的功能。

相关文章: